在化解产能过剩进程中,金融的作用必不可少。名单制管理、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环评一票否决……通过对落后产能项目实行贷款申请不受理、新贷款不追加、老贷款不展期的“三不”政策,各地银行业坚持疏堵并举的原则,通过差别化信贷手段,有效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一份对湖南常德、永州、娄底等八地(以下简称“八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湖南银监局引导下,截至今年2月末,八地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钢铁、电解铝、水泥、焦炭等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较去年8月末减少4.1亿元,过剩产能较去年8月下降1290万吨。银行业推进过剩产能消化和转移191.2万吨,过剩产能企业兼并重组20家,退出淘汰34家。
疏堵并举,考验的是金融机构的智慧。通过采取清收退出、转化替代等方式,各地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方面调“减”重复生产、低水平生产项目贷款额度,一方面调“增”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的“朝阳”型项目贷款额度。据了解,自去年8月份以来,八地累计压缩产能过剩行业存量贷款10.9亿元,退出和淘汰过剩产能企业28家。如郴州工行将涉及产能过剩的行业纳入淘汰落后产能监控范围,2013年共退出贷款金额1300万元,其中焦炭行业300万元、水泥行业1000万元。
此外,突出过剩产能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环保升级等项目的信贷支持。据调查统计,八地银行业机构共发放过剩产能企业重组贷款3.8亿元,涉及企业9家;发放产能转移贷款3.7亿元,涉及企业12家;支持扩大内需消化过剩产能所投放的贷款52.4亿元,共涉及企业29家。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银行运用差别化信贷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相关的补偿保障机制建设仍然滞后。据了解,目前八地已列入淘汰和退出的过剩产能企业47家,涉及贷款金额8.5亿元。企业关停或破产,银行债务面临悬空,而从调查了解情况看,各地方政府并未对此出台相应的信贷风险补偿办法。
与此同时,人员的安置保障覆盖面也较小。自2013年8月以来,八地先后有4家产能过剩企业破产淘汰,涉及失业人员532人,其中,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安置、再就业及补偿到位的206人,仅占失业人员的38.7%。
在产业转型升级配套支持方面也相对较弱。据不完全统计,八地过剩产能企业在推进节能减排、进行技术及设备改造、产品升级的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在87.1亿元左右,八地银行业机构已投贷款23.9亿元,占比27.4%。地方财政已到位或已列入计划支持、扶持的专项资金1亿元,仅占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资金的1.14%。
针对上述情况,当地银监局给出的建议集中在完善配套支持和强化沟通协作两个方面。具体来看,一是政府对企业过剩产能生产线关停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淘汰过剩产能生产线及生产设备。二是对于因企业过剩产能生产线关停给银行带来的信贷资产损失,建议政府给予适当补偿。三是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为过剩产能企业升级转型融资提供政策性财政基金担保。
当地银监局还建议,进一步加强债权处置的沟通合作,对于部分涉及改制企业、资产保全难度大的贷款,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及时披露产业准入、市场供求状况等信息,为银行业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投向,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供信息支持。最后,还应加强银行业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合作,及时通报相关企业风险并共同化解。
(关键字:金融 钢铁 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