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蜘蛛侠》里有一句台词意义深刻、广为流传:“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这句话意在劝导被毒蜘蛛咬了以后,功力“大到爆”的年轻人要行善、做好事。现实中,意在言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即便有钱至富可敌国、能力至呼风唤雨,都要怀敬畏之心。因此,富人做慈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大道至简的一个逻辑。在西方,但凡百年老店,都明白一个事理,那就是资本的天性并不完全是逐利,还有金钱之外的慈善和社会责任,这也被认为是企业市值管理的必修课,更被认为是企业能保持基业长青的基因。
国民经济各行业,论能量大者,房地产要算一个。改革开放近40年,没有哪个行业像房地产一样,发展如此迅速,对经济增长、城市面貌、地方收入的贡献如此大,这多半要拜房地产更充分享受各种红利所赐。特别是,二元管制下,土地市场化释放出的巨大红利,这种红利有轰轰烈烈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助推,也有各种不规则火上浇油。但是,同为国土上的贫困带却隔离于红利之外。
这种隔离,并非天然的、自然的,而是基于耕地保护、粮食安全而做出的政策安排,就像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描绘的看不见却明显存在的空间划分。近年来,在房价上涨和火热的金融市场中,轻松实现财富累进的人和企业有多少。这一过程中,又没有房产税、遗产税、累进所得税来调节。对依靠农产品、劳动力谋生的广大农村地区,这是收入被拉低,甚至归入贫困的重要原因。
相比资本市场,最应该挑起扶贫重担的就是房地产。资本要讲究社会责任,但这是副产品,更重要的是要在逐利的激励相容机制下,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资金“助燃剂”,这才是其主业和主体功能。“房改”以来的20年,我国房地产过分强调了市场化,而其地方政府“第二财政”和公共产品资金来源的本质,却被市场化这面居高临下的“大旗”给淡化了。
据统计,1999年-2015年,17年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约27.29万亿元,年均1.6万亿。另据财政部统计,2016年1-7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累计约1.73万亿元。也就是说,18年间的卖地收入超过30万亿。考虑到土地出让返还、作价入股、工业低地价等,土地出让收入达到地方预算内收入的60%以上。但是,“土地账本”却一直遮遮掩掩。
2012年,“三农”问题专家的学者型官员韩俊在《农民日报》撰文指出,土地收益分配明显向城市倾斜。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3.2万亿,但到2011年10月末,向“三农”支出仅1234亿元。2015年6月,审计署报告指出,土地出让支出中违规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对外出借、修建楼堂馆所等7807亿元,8359亿元滞留在财政专户或直接坐支,支持地方经济而减免返还7218亿元。
享受城市化红利,这才是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路径。目前,越大的城市,生活物价越高,“民工荒”越突出;越大的城市,“老龄化”越突出,对生活服务和家政服务的需求越大。因此,将这些贫困人口转移到大城市来,让其充分地贴近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才能解决其贫困问题。区别于“吃饭财政”的土地财政,应该为这些人群转移到城市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关键字:履行 扶贫 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