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冷暖 住为先

2016-12-21 8:44:06来源:央广网(北京)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据报道,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楼市“去库存”,此后因种种原因,楼市出现较大波动,呈现“冰火两重天”。一二线城市房价涨幅明显,三四线城市库存堪忧。今年的会议给予房地产明确定位,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口语化的表达?一系列复杂的制度安排,又该怎样落实?

回想今年最具代表性的楼市现象,恐怕非“买房式离婚”莫属。楼市有风险,离婚需谨慎的警示牌前,办理离婚的市民排起了长队——今年年中上海、南京等一些地方这样的场景,是过去半年中国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房价陡然上扬、调控密集回潮的集中写照。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暴涨又逼得国庆前后9天22城再度祭出限购等药方。

这并不意味着“去库存”的口号喊错了。只是中国楼市正在走入前所未有的分化时代。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土地供给不足,房地产成了货币蓄水池;对于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县城来说积攒了大量库存,缺乏发展动能,去化周期动辄十年、甚至二十年。不少专家强调,解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首先要明确这个基本面。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李铁指出,房子是为了住的,但住的问题在一线城市没有得到好的解决;不是为了炒的,是因为现在没有别的投资渠道,大量资金炒房。他认为,这句话暗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遏制对于房地产过度的投资和投机现象,二是对地方政府未来的转型提出要求,怎样更加关注以人为本、提高城市包容性,提供更多用于中低收入人群居住的商品房。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表示,房地产政策应服从、服务于防控资产性泡沫而不是用房地产来稳增长或保增长,“现在房地产市场冰火两重天,分化越来越严重”。

前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15个一线和热点二线城市明显降温。乍看之下,问题似已缓解。但过去十年房价“越调越高”的现实,让不少人对这样的数据能否持续心怀忐忑,暂时的降温,会不会意味着更强力的反弹?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面问题根源,强调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梳理了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五大手段。土地问题首当其冲,过去一轮房价涨得最快的往往是这几年收缩土地供给最严的。会议把脉供需,指出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

更深层次的是会议有关“落实人地挂钩政策”“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等方面的表述。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指出,这有助于疏散中心城市人口,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实现双赢。“人地挂钩很重要的方面是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土地供应要减少;一二线城市人口流入,土地供应要增加”,倪鹏飞分析说,过去政府的政策没有适应城市的发展向城市群方向进行、中心城市要向外扩散的需求。

发现问题,如何实现?会议提出,要提高三四线城市和特大城市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倪鹏飞解读,有了人气儿才有机会消化库存,这种吸引力包括公共服务、创业、就业环境的提升。李铁则强调,其背后是城市发展模式、政绩考核方式的转型。“现地方财政已经断了来源,房子卖不出去,土地创收大幅度下降。不要求快速恢复GDP增长、搞政绩工程,而要进行发展模式的转换,要解决实体经济发展、就业问题”,李铁说。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指向虽然明确,做起来却非一日之功。2017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关键字:楼市 楼市冷暖 住为先)

(责任编辑: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