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禁止三年内有房屋转出记录家庭购买自住房

2017-3-1 9:21:50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到2030年需求缺口达到26万亿美元,每年需要1.7万亿美元投入。

这是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开行”)28日发布的《满足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报告的数据,该报告显示,亚太地区要想保有当前的增长势头,基础设施需求比之前的预测要翻一番。

基础设施是亚洲经济继续增长的动力,也是美国特朗普政府的重要施政内容。基础设施可能会成为亚太以及中美合作的潜在领域。

亚开行行长中尾武彦表示:“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远远超出了当前供应水平。亚洲需要全新升级的基础设施,以制定质量标准,鼓励经济增长,并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紧迫性的全球挑战。”

报告指出,亚洲发展中国家若继续保持现有增长势头、消除贫困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挑战,2016年到2030年,其基础设施建设需投资26万亿美元,即每年1.7万亿美元。在不考虑气候变化减缓及适应成本的情况下,需投资22.6万亿美元,即每年1.5万亿美元。
 北京首个旧城保护定向安置房项目——回龙观融泽嘉园已累计接纳9788户西城区疏解人口

自住房申购值得注意的一个变化是,本市下一步将对自住房销售政策进行调整,一是只针对无房家庭进行销售,二是不允许三年内有房转出记录的家庭申购。另外,本市正在研究规范自住房租赁的相关政策。

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住建委获悉,本市将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房5万套、竣工6万套。今年本市将新增1.5万套自住房供地,发挥改善民生和平抑房价双重作用。市住保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如果1.5万套自住房供地能够尽快入市,加上以往供地剩余的约6000套房源,乐观的情况下,今年提供入市的自住房有望超过两万套。

今年入市自住房有望破两万套

据了解,今年保障房建设筹集5万套、竣工6万套已列入市政府重点任务,本市每年由市住房保障和住房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各区及有关部门分别下达建设计划和竣工计划部署工作。

今年第一批建设计划已经下发,涉及77个项目、7万套房源。基本情况是,公租房1.1万套;棚改安置房4.7万套,其他安置房0.5万套;自住房0.7万套。

另外,2017年度竣工建设计划也已经下发,共99个项目、9.5万套房源。其中,公租房3万套、经适房0.9万套、限价商品房1.7万套、自住房1.7万套、定向安置房2.2万套。

根据本市的供地计划,2017年本市将新增1.5万套自住房供地,进一步加大对中端需求的支持力度,发挥改善民生和平抑房价双重作用。

目前,市规划国土部门已筛选确定了项目地块,并同步明确了项目供地时间、节点,以及开工进度。市住保办相关负责人透露,如果1.5万套自住房供地能够尽快入市,加上以往供地剩余的约6000套房源,乐观的情况下,今年入市的自住房有望超过两万套。

扩大目标人群实施差别化租金

在公租房方面,本市将继续加快公租房项目分配入住。一方面,前期组织的3.2万套分配项目,按照工程进度计划,加快组织分批选房入住。另一方面,再梳理一批预计明年竣工的项目提前启动预分配工作。

此外,在优先满足保障家庭需求基础上,继续开展“先到先得”、“集体租赁”、“亲情配租”和专项配租等工作,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思维,大力推行公租房网络意向登记和实时配租平台建设应用,提高分配效率和服务水平。

随着本市近年来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长、居住证制度实施等情况变化,2017年,市住房保障部门将会同市公安、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研究进一步放宽公租房准入标准,扩大保障范围,让公租房更多地惠及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三类人群。在具体工作中,结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居住证制度和本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变化等情况,实行分类保障,实施差别化租金。

完成棚户区改造3.6万户

今年本市计划完成棚户区改造3.6万户,重点实施望坛地区、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保护整治、三里河地区、丰盛地区等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项目128个。

“十三五”期间本市计划在昌平、房山、大兴和顺义四区完成4万套棚改安置房建设工作,用于对接中心城区的人口疏解安置工作,目前已完成4万套棚改安置房的集中选址工作,明确了责任单位,对项目倒排工期,明确时间节点,计划2017年上半年完成规划调整工作。

关注

本市拟规范自住房出租行为

去年,自住型商品房项目开展了“区内优先”的试点。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房顺序上向原经适房、限价房轮候家庭、区内户籍及本区工作的家庭进行倾斜。

对于社会关注度比较大的东西城居民购买自住房问题,本市也在不断研究政策。今年1月,在润景园自住房项目进行了剩余项目销售对象和销售次序试点,公开销售的446套剩余房源中,20%定向向东西城无房家庭销售。下一步,市住房保障部门将根据项目试点情况,结合各区实际,确定其他项目的具体销售方案,届时将会在项目销售公告中提前面向社会公布。

另外,结合润景园自住房项目销售试点经验,下一步将对自住房销售政策进行调整,一是只针对无房家庭进行销售,二是不允许三年内有房屋转出记录的家庭申购。

为加强自住房等保障房后期监管,把握住房的居住属性,目前市住建委正在研究规范自住房等房屋租赁管理的相关政策,拟将已购保障性住房出租纳入市、区政府搭建的交换服务平台统一管理,进一步规范已购保障性住房出租行为。
亚开行测算,当前亚太地区每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预计为8810亿美元,而基础设施投资的缺口(也就是投资需求与当前投资水平的差异)相当于该地区2016年至2020年五年间预期GDP的2.4%。

其中,考虑到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增加的投资,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占GDP的1.2%,低于报告中其余24个亚太经济体,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差距要占到预期GDP的5%。

如此大的基础设施缺口,如何来填补?亚开行测算,公共财政改革产生的额外收入预计可以填补四成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相当于GDP的2%,而剩余的六成需要依靠私营部门来填补,也就是GDP的3%。

而如果需要私营部门来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填补缺口,那根据测算,从2016年到2020年,私营部门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就需要由当前的630亿美元提高到2500亿美元。

谈到解决私营部门投资基础设施的困难与瓶颈,亚开行建议亚太各国,进行监管和体制改革,增强基础设施对私人投资者的吸引力,特别是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提供可盈利的基础设施备选项目。

亚开行是较早在亚洲推动采用PPP方式、带动私人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开发领域的国际金融机构。

为了吸引更多私人资本,亚开行还建议,国家应实施公私合作相关改革,如颁布PPP法律、简化PPP采购和招标流程、引进争议解决机制以及设立独立的PPP政府单位等填补投资差距。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将本地区的大量储蓄资金引导至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上来。

中尾武彦还表示:“亚行承诺与成员体一起携手努力,充分利用亚行过去五十年的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以满足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于私营部门对填补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具有重要作用,亚行将通过促进投资友好型政策、监管以及体制改革,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开发可盈利的备选项目。”

应对气候变化将增加亚太地区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亚开行预计,2016年到2030年亚太国家所需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总投资中,电力投资为14.7万亿美元,交通投资为8.4万亿美元。电信投资将达到2.3万亿美元,水利和卫生方面的花费将需要8000亿美元。

(关键字:禁止 有房 转出 自住房)

(责任编辑: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