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实现产业升级,可以通过原有标准的修订和先进标准的制定,用质量、环保、能耗等标准进行引领,规范企业管理和生产。这样一来,就可以使钢铁行业及相关产业进入一个关联性的转型升级通道,形成良性循环。”3月5日下午,在北京代表团全体会议之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继民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谈起了他对钢铁行业“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从调整数量转为提高质量
对于目前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朱继民说:“现在钢铁生产已经从之前的数量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矛盾,转而出现产能过剩。这也给我们下一步产业升级、满足国家需求创造了条件,因为只有在过剩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转型升级。”
近10年来,我国国内钢材市场自给率和占有率不断提高,自给率从2001年的88.9%提高到2010年的104.5%,占有率从2001年的84.3%提高到2010年的97.0%。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钢铁工业在解决经济发展对品种数量需要的同时,钢材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彻底改变了我国扁平材品种数量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而且基本满足了下游行业对材料质量性能不断提升的要求,有力地支持了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
朱继民表示,从钢铁行业面临的调控政策来看,“十一五”期间主要包括控制产能、淘汰落后、提升装备水平等。总体来看,这些调控和管理都着力于发展和调整产钢总量,解决与“量”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朱继民介绍说,目前建筑、制造等行业的提升和发展,对钢铁工业的要求已不再是产量和品种,而是质量和性能,而我国钢材质量明显跟不上现代产业发展的要求。比如,目前我国动车组车轮全部从日本、德国进口,动车组车箱使用的高强度、高韧性钢板也尚未开发成功;制造高端装备的材料和各种零部件,仍然须进口,等等。
“‘十二五’时期,我们应全面转变观念,把着力点从调整数量转为提高质量,从而实现减量化用钢,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减少能源消耗。”朱继民表示。减量化用钢的节能效果明显
在转变观念的背后,我们应该用什么视角看待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朱继民代表把“标准”的修改和完善放在了重要位置。
他表示,经济能不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如果我们能够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把质量、环保、能耗和资源利用、社会责任等作为管理钢铁企业的基本原则,通过组织制定、修订、清理用钢法规和设计规范,用先进标准代替落后标准,同时建立对钢材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督和处罚体系,并对因钢材质量问题造成损失的情况依法追究连带责任,低档钢材就会逐渐被淘汰。如果要生产高档标准的钢材,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装备升级、工艺技术完善等综合措施。朱继民说:“这是一个关联性的良性循环。”
“而且,低端钢材的淘汰不仅从钢材生产角度减少了排放,也从提高质量的角度减少了钢材消耗,同样也是节能减排的。”说到这里,朱继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以中高档钢筋取代低档钢筋,可节约钢材14%~20%,以输电铁塔用高强钢取代普通钢,可节材10%以上。初步计算,在去年粗钢表观消费量6亿吨的基础上,通过标准的提升,减少1亿吨的使用量是有可能的。这1亿吨钢的减少,可直接减少6000多万吨标准煤消耗,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亿吨以上,减少铁矿石用量1.5亿吨以上,还可减少6亿~7亿吨的物流周转量。同时,汽车、轮船等也会因为钢材质量、性能的提升实现减量化用钢,在运行中会继续降低能耗。
“我们要想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就必须加快制定现代产业的先进标准体系,才能拉动整个行业及相关产业的整体提升。”朱继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