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钢铁业“走出去”海外建厂促出口保国内生产复苏

导读: 日本钢铁企业在国内钢铁需求衰退、出口受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下,采取在出口目的国建加工中心和合资办厂的措施,扩大对经济发展较快的亚洲钢铁出口,进而促进其钢铁生产的迅速恢复。这与日本钢铁企业在海外收购矿产资源保原料供给一起成为其“走出去”的两条腿,为日本钢铁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字: 日本 钢铁业 走出去 出口

日本钢铁企业在国内钢铁需求衰退、出口受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下,采取在出口目的国建加工中心和合资办厂的措施,扩大对经济发展较快的亚洲钢铁出口,进而促进其钢铁生产的迅速恢复。这与日本钢铁企业在海外收购矿产资源保原料供给一起成为其“走出去”的两条腿,为日本钢铁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日本钢铁业亦有了较快的恢复,钢产量已恢复至2007年产量的90%以上,企业利润扭亏为盈并恢复到金融危机前40%的水平。但2011年的形势十分严峻,首先是汽车和家电等制造业的优惠政策将先后到期,加上政府负债率高企,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将减少;另由于日元升值,加上欧美经济复苏缓慢,邻国中国和韩国钢产量的供大于求均不利于出口。在上述严峻形势下,为保证2011年钢产量维持在前一年水平,企业效益力争进一步改善。日本通产省和钢铁联盟号召企业力争合并重组以大力降低成本和扩大产品出口,以应对原料价格上涨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把出口重点转至经济发展较快的东南亚地区。目前,日本各钢厂已据此行动,主要实例如下:

1. 日本经产省率领钢铁代表团于2月份在印尼雅加达和对方召开了钢铁交流大会,双方就合资在印尼办厂达成共识,并决定今年秋季在东京召开第二次交流会,以进一步落实相关共识。印尼2010年钢材需求量为820万吨,预计到2015年最高将增加至1900万吨。

2. 越南为仅次于印尼的东南亚第二大人口大国,也是日本钢铁企业重点发展的对象,现已有新日铁和韩国浦项制铁公司合资的冷轧板厂以及和当地企业合资的建材加工厂、钢管厂、钢矢板生产厂;住友金属和中国台北的中钢集团合资的冷轧钢板厂,JFE钢铁公司和越南合资的钢管厂、钢矢板生产厂JSSP亦于2月中旬投产。日本钢铁企业通过提供上述工厂用的热轧钢板和技术,保证了产品出口的稳定增长。

3. JFE钢铁公司和JFE商事就和中国苏州禾盛材料厂合资扩建彩涂板厂一事达成了共识。根据协议,双方商定该合资工厂以就地生产供应当地日系家电企业为主。日方除提供技术外,并供应所需的冷轧板和镀层板等原材料。该工厂2009年产涂彩板10万吨,除在苏州有两条生产线之外,今年1月份和4月份在合肥的工厂先后有两条生产线投产,年产能将增至20万吨~24万吨。此外,JFE钢铁公司在广州还有合资工厂。

4. 新日铁下属的铃木金属公司主要生产不锈钢等特殊钢产品,近年在新日铁的支援下发展很快。其在2009年收购了瑞典的一家企业,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汽车产量的增加使不锈钢弹簧钢的需求强劲,该企业已恢复至满负荷生产,预计这种形势在未来2年~3年仍将持续。铃木金属公司还计划在2011年扩大对泰国线材厂的股份至51%,并尽快扩大产量。此外,铃木金属公司在中国的苏州还有工厂,2011年也将加大对该厂的投资。通过以上扩张,铃木金属公司计划2011年在海外的产量比去年增加50%以上。

5. 丸一钢管公司根据越南对钢板和钢管需求强劲的现状,决定对在越南的子公司投资9000万美元,增建热镀生产线,加上在越南的焊管厂和小口径钢管厂,其钢板和钢管的年产量将由2010年的20万吨增加至30万吨。

6. 日本美达王株式会社(Metal One)和新日铁住金不锈钢公司合资在新加坡的不锈钢板卷中心———美达王不锈钢事业公司(MOSA)2011年的产量将比2010年增加25%。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对不锈钢板的需求强劲,该不锈钢加工中心销售的产品为新日铁住金不锈钢公司的优质产品———高铬不锈钢和双相不锈钢。它们的质量与镍不锈钢相当,但价格相对较低,因而在当前镍价上涨后更受用户欢迎。

可以说,正是通过遍布亚洲各地的加工中心和合资工厂,日本迅速占领和扩大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促进了国内钢铁生产的恢复。根据日本钢铁工业联盟公布的数据,2010年日本出口钢铁产品接近4340万吨,较上一年增加了26%,为世界第一大钢铁出口国。出口的增加促进了日本钢铁生产的迅速恢复,2010年其粗钢产量接近1.1亿吨,比2009年增加了25.2%。日本2010年共向中国出口钢铁产品751.3万吨,较2009年增加16.2%,比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增加18.5%。2010年日本共向东南亚出口钢铁产品140.8万吨,较2009年增加17.7%,但仍比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低3.3%。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日本向中东地区出口钢铁产品106万吨,比2009年增加了89.4%,比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增加了32.1%。

(责任编辑: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