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8年全球粗钢产量只有7.77亿吨,其中欧盟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0%,美国占13%,日本占12%。当时,中国粗钢产量仅占13%,印度占3%。10年后的2008年,全球粗钢产量升至13.3亿吨,中国占到全球产量的38%,欧美粗钢生产陷入停滞,占全球的比重大幅下降。10年间,中国粗钢产量增长了338%,印度增长152%,土耳其增长90%,俄罗斯增长56%,韩国增长34%,日本增长27%。
全球钢铁生产重心从大西洋两岸,转向太平洋地区和印度洋地区。2002年~2008年,全球钢铁工业出现第一波跨地区并购整合浪潮。美国钢铁公司进入东欧国家,盖尔道集团进入北美,塔塔钢铁公司收购康力斯集团进入欧洲。然而,对整个钢铁工业意义最为重大的收购是米塔尔公司收购了安赛乐集团,创建全球粗钢产量和销售额最大的钢铁企业。安赛乐米塔尔是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最大的钢铁企业。尽管如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钢铁企业尚未出现,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仍低于其他金属材料。实际上,2004年~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还有所下降。
过去10年钢铁工业最大的变化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化,并且由此还将深刻影响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国际主要钢铁企业都对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充满信心,钢铁工业将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未来一些超大型钢铁企业及其领导者将发挥关键性作用,但在供应过剩的市场环境中,钢铁企业的价值在下降。大部分钢铁企业都意识到有必要建立应对行业景气周期波峰和波谷循环的运行模式,业务结构和企业员工薪金支付方式都将对企业的整体运行产生积极作用。如同纽柯钢公司那样,积极采用新技术生产和调整管理理念的钢铁生产企业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成功。
尽管如此,钢铁工业还将面对严峻挑战。长久以来,钢铁生产都是一个具有一定危险的行业,生产事故很难避免。然而,毫无疑问,过去10年钢铁企业的生产安全得到明显改善。恶性事故大大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大大降低,并且加强了事故的预防。
钢铁企业已经把对产量的追求,转变为更加关注价值,面临如何创造更高价值的挑战。钢铁工业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在于价值创造、创新,提高钢材性能,减少钢材用量。通过下游用钢行业,钢铁企业能够提供产品设计和减少钢材用量解决方案等服务。钢铁企业将实施以价值为基础的全面提升绩效和盈利的措施。
钢铁企业面对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下游用户和上游原料供应商的双重压力,因此拓宽原料供应来源,以及构建从原料供应到成品销售服务整个供应链积极有效的关系,将成为未来钢铁企业的生存战略。钢铁行业还需要更多的并购整合,尤其是中国。未来几年,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中国钢铁工业有必要进行深层次的重组调整。
钢铁工业需要更多的资金用于突破性技术的研发项目。相对于其他金属材料和高科技产业,即使是最优秀的钢铁企业的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比较低。
此外,钢铁工业还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并将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是问题的一部分。过去10年的发展,钢铁企业大都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员工、产品和工艺流程进行了必要的投资,将生产安全置于优先考虑的议题,并且获得了可观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