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租房分流刚需 非京籍“入局”需细则

导读: 北京公租房 京籍
关键字: 北京公租房 京籍

北京市10月19日公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首度向非京籍外地人伸出橄榄枝,一些原本有购房需求的非京籍人士则采取暂时观望态度。

分流大量刚需

依据北京市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将有60%的保障性住房为公租房,比照十二五期间北京市1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今后五年内,北京公租房的供应量将达到60万套。

金地产的分析人士20日晚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公租房集中入市,将使一部分有购房需求的人群采取观望态度,“特别是将非京籍人士纳入到公租房保障范畴内,如果规模够大,将直接影响到现阶段的购房需求。”

10月20日记者随机采访了4位在北京亚运村地区租房的非京籍人士,他们均表示,如果能申请到公租房,将暂缓购房计划。

自北京出台限购措施以来,投资投机性需求暂时淡出市场,刚性需求占据主导。中原地产的分析人士认为,公租房大量入市,一部分购买力有限的刚性需求将加剧观望情绪,房价回调将有更大空间期待。

由于公租房价格略低于区域市场均价,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判断,随着大量公租房的入市,明年公租房将形成规模化供应,“如果租金低于同区域市场两成,一旦整体的供应量跟上,区域租金将拉低10%左右。”

中原地产的分析师认为,公租房价格将对区域租金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将稀释普通租赁市场的需求。

对外地人速度慢半拍

相比京籍人士,向非京籍人士开放公租房申请的速度明显慢半拍。

北京市住房保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邹劲松19日称,12月1日起,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的本地户籍人口,可以提出申请;而外来稳定务工人员的具体申请标准由各个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将从12月起陆续展开。

20日在北京中关村一家IT企业工作的湖北人胡先生仔细阅读完《通知》全文后,依然不能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公租房申请资格,从19日北京建委公布的信息看,“如果按照收入标准,我肯定符合,但工作年限并没有明确规定。”

《通知》规定,对非京籍人士,具体年限等条件由各区县政府结合本区县产业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及住房保障能力等实际情况确定。

邹劲松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接受媒体群访时称,北京保障房覆盖的人群范围比中央要求的中低收入家庭范围更宽,“许多中等收入水平的人也被纳入其中”。

依据《通知》,公租房的申请条件比两限房要略微宽松,三口和四口家庭的年收入上限要略高于两限房,其中三口之家的家庭年收入10万以下,高于两限房的8.8万元。

链家地产首席分析师张月认为,一些中低收入家庭属于两限房标准之外的边缘人群,今后将可以通过公租房来解决住房问题。她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3年左右设为外地人申请公租房的工作期限,将更有利于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覆盖更多的人群。

区县需求不均

尽管公租房已不再对外地人大门紧闭,但《通知》并未明确说明外地人申请公租房的细节。

胡景晖分析说,非京籍工作人员可能需要在工作单位所在区县提出申请。“从公租房的申请审核条件以及违规条件设置上,都与工作单位密切相关,比如其收入证明需要工作单位提供,如果骗租,需要补交的租金也将从工资中扣除。”

但这种认定方式,却引发市场对分配标准不一的担忧。

张月认为,若按照外地人口暂住地算,如果各区县标准不一,可能会导致需求不均衡;若按照连续工作年限的社保证明纳税区县来看,则多数人口都会聚集在城区。所以,还需要相应的分配机制。

她认为,一些产业发展迅速,需要留住外来人才的区县,在房源相对充裕的情况下,申请条件可能会更加宽松,而缺少公租房供应的中心城区相对更严格。


(责任编辑: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