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租车10日起涨价 老调重弹恐难言成功

2013-6-9 9:57:59来源:中国经济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北京市发改委6月6日公布出租车调价方案,最终确定将现有的3公里10元起步价调整为3公里13元,计程标准由现在的每公里2元上升到每公里2.3元,燃油附加费全部运次加收1元。燃油附加费、预约叫车费、出租车租价费三票合一。新价格方案将于10日起实施。

通过调价来缓解高峰时段打车难,出发点是好的。问题是,涨价真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吗?除了涨价是否别无他法?

人们来到北京听到的第一句京腔,往往来自“的哥”,出租车行业成为了一个城市最佳的形象宣传片。然而,这样的“城市名片”,却屡屡遭遇“形象危机”……

十年来,北京的城市规模一直在扩大,常住人口也已由1000万出头增至2000余万,可是出租车总量却没有太大变化,一直维持在6.66万辆左右。如果出租车行业真的达到了饱和状态,那么为什么数量巨大的黑车还要来这个行业掺一脚呢?

任何时候,一个社会的制度再好也会有少数人违法,这时只要依法打击就好;但如果很多人去违法,那就要思考制度本身是否存在问题了。黑车有生存空间,主要还是有需求。

众多周知,供给与需求是考量一个行业市场状况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当人们苦于打不到车时,为何不去增加出租车的供给呢?通过人为调价来压制市民的需求,“打车难”最终变成了“打车贵”。如此,一个城市的生活品质怎么能提升?

富人一般选择私家车出行,他们基本不需要打车,而穷人呢,不到万不得已,也舍不得去打车。所以,出租车消费的主力仍然是那些中端收入群体。一旦打车费涨了,势必会影响到这一庞大人群的“热情”。他们也许就会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他交通工具来出行。这样一来,打车的人少了,“的哥”的活儿自然也少了,他们的工资怎么会涨呢?因此,有关方面希望通过涨价来提高“的哥”的出车积极性从而缓解“打车难”这一老问题,未必能够实现。

市场经济浪潮下,有些行业公益化,有些行业市场化。但出租车行业明显有点儿不伦不类,一方面垄断经营,准入门槛儿高;一方面又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己任。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角色,才使得出租车行业不断在治理,却鲜见有成效。

破解打车难,关键正在于厘清其“身份”定位。如果出租车属于准公共用品,那么行业的性质决定它只能得到合理的利润,不应获取高额收益;如果出租车行业具有市场属性,相关部门就该放开管制,引入竞争,让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到出租车运营中来。当然在放松准入门槛的同时,出租车的监管、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方面也应该跟上。

然而,在一些制度设计者看来,由市场自发形成的游戏规则,也许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失控。无数实践表明,所谓“一放就乱”往往是杞人忧天,是管制思维在作祟。台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台北,出租车行业就没有那么多的管制,反而很多私营公司服务质量相对更好。

对于出租车行业,亟须的是打破垄断,特别是逐步消弭由此带来的准入门槛和“份儿钱”,定价权可以尝试交给市场。对于这些,大家心里也都门清儿,可是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因为改革真要向“份儿钱”开刀,那就得触及“利益”二字。“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所以,出租车改革也就只能一次次地选择“调价”这一条路走了。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改革难言成功。

 

(关键字:北京市 发改委 燃油附加费)

(责任编辑: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