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的钢铁企业科技工作负责人座谈会在北京举行。钢协党委书记、副会长刘振江,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副会长王晓齐出席会议并讲话,钢协常务副秘书长张宇春,副秘书长李克敏,副秘书长迟京东参加会议。来自28家钢铁企业及院所的科技工作负责人40多人参加会议。
刘振江在讲话中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研究中国钢铁工业2015-2025年科技发展预测,这是一个很大又很重要的题目,研究好不容易,不研究它会负历史的责任。钢铁协会很重视这件事,各企业很重视,希望这次会议对中国钢铁工业未来10年的科技进步有所谋划,达成一些共识,起到凡事预则立的效果。
钢铁协会一直把引领行业长远发展和解决行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着眼未来,着手眼下,在引领行业发展中,我们过去有很多研究成果,最近又完成了《钢铁工业2020年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报告,这个长篇报告将作为钢铁行业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行业推进。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2025年的科技预测,我理解,这应该是钢铁强国的科技预测。
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正处在产能过剩、高成本、低效益的困难时期,也处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资源环保压力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方向上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和需要,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新的发展。
我们一定要坚定中国钢铁工业一定有新发展的信心,坚定一定能实现钢铁强国的信心。我们不仅有无以伦比的规模优势,更有强大的中国市场的优势,有先进的技术装备优势。我们一定会有若干个世界顶级先进企业,宝钢有充分的竞争力,不锈钢中太钢是龙头,特钢中中信泰富兴澄特钢已经崛起,还有其他企业与世争雄。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比较清楚,除了企业数量多,良莠不齐,规范程度不高,资源环保压力大之外,就是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还不强,最好的设备没有全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高档品种质量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一些核心关键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重大技术已经难以通过引进吸收方式来获取,花钱也买不来了,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才能实现。同时,下游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钢铁工业只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才能不断满足下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我国钢铁工业的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全行业重大和紧迫的任务。《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 “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倒逼企业增强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集中精力突破、掌握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钢铁协会在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工作中,这些年至少重点从七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是发挥行业引导作用,联合中国金属学会共同组织编写钢铁工业中长期科技发展指南,召开了行业科技大会。二是构建上下游合作创新研发平台。围绕高强度石油储罐用钢、高钢级石油管线用钢、高性能建筑用钢、钢结构用钢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探索和推进合作研发机制的建立,实现了钢材产品技术开发、应用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规范服务的联动效应。三是依托国家科技项目,积极组织行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了 “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技术开发”等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对钢铁产业的支持,通过国家科研资金引导,带动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移与应用。五是针对行业重大技术问题,组织行业专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推广。如成立大高炉专家委员会,组织行业的力量,帮助企业有效解决大型高炉运行效率问题。六是组织开展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推荐、冶金科技进步奖评审工作和重大科技成果鉴定评价工作,有力推进了钢铁行业科技进步。七是与科技部、人事部一起办了洁净钢冶炼,低成本高效轧制,新品种开发等几期高端人才培训班。
2012年召开的钢铁工业科学技术大会明确了“十二五”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工作思路,发布实施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关于加强行业科技工作的意见》。今年,协会成立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科技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致力于推动我国钢铁工业整体科学发展水平的提高,为钢协科技工作的有关重大事项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
(关键字:钢协 钢铁企业 科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