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格力电器(以下简称格力)发布公告称,拟收购主营新能源汽车的珠海银隆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珠海银隆)。
格力市场部部长陈自立向记者表示,收购仍在进行当中,公司或将在4月份披露相关交易详情,在此之前不便透露信息。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截至发稿时,格力股票仍在停牌中,格力最近一次发布公告在3月28日。
相关资料显示,珠海银隆是一家专门从事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电动车驱动系统总成、驱动电机、电动节能空调、充电设备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这意味着,在董事长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多元化版图上又要增添新业务了。
以空调业务作为盈利核心的格力,跨界造车难度并不小,不论对于家电行业还是格力自身,这都将会是严峻的挑战。
格力亟需新增长点
格力选择进入系能源汽车领域并不奇怪。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格力选择在此时切入这一领域,似乎有意要搭上这趟快车。
据了解,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58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占到57%至58%的份额,增速在300%以上。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产量37.9万辆,同比增长3.5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增量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16年1月至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7937辆,销售35726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7倍。
而在政策层面,国家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期也是政策利好不断。3月1日,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再度提到利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利用的政策。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五项措施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信部部长苗圩也表示,工信部已联合行业内外的九家企业投入5亿元资金,组建动力电池研究院或动力电池的研究研发院。
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派蓬勃发展相比,空调行业却迟迟难以走出寒冬。
2015年,由于宏观经济发展放缓、房地产市场波动及客观天气等原因,空调行业持续面临增幅下滑的困境。据中怡康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空调市场整体零售额为1374亿元,同比下降4.8%;整体零售销量为4170万台,同比下滑1.1%。然而,截至2015年末,空调行业库存总量已突破4000万台,几乎与全年整体零售销量相当。
格力作为空调行业的老大,自然也承受着巨大的业绩压力。格力在2014年实现了1400亿元的营收目标,但根据2015年半年报,格力营收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3.4%,创下近十年来最大幅度的下跌。格力此前提出了到2018年实现2000亿元的营收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其主营家电业务面临不小的压力。
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格力主业空调自2014年来开始进入滞长期,未来二至三年仍难有大的发展,格力增长面临考验,客观上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跨界造车难度大
格力并不是第一家跨界进入汽车领域的家电企业。
此前,春兰、奥克斯、美的等企业也都曾试水造车。1997年,春兰收购东风集团旗下专用车公司涉足重卡;2003年,奥克斯收购双马轻型车公司;2004年,美的收购云南客车厂,家电企业不止一次地展开过尝试。不过,跨界造车似乎成为了家电企业的“魔咒”,这些企业最终都难言成功。
跨界造车胜算几何?如果格力能够成功整合珠海银隆,则无异于是为家电行业打破困扰多年的“魔咒”。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格力进入汽车领域存在极大的风险:“最大的问题是之前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销售渠道、推广方式等都属于家电行业,与汽车完全不相关,从家电进入汽车属于非相关多元化发展,等于是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
事实上,格力在新能源方面已有所布局。2011年,格力斥资1.5亿元在珠海建立专业化锂离子电池企业珠海格力电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格力组建智能装备研发团队;2015年,又注册成立了珠海格力电器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此次收购,将成为格力的又一布局。
资料显示,珠海银隆成立于2009年,注册资本6.4亿元,从2011年起,在经过几次收购后已形成了从整车制造到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充电设备的闭合性循环产业链。2015年前三季度,银隆新能源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9.36亿元,同比增长51.5%;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7658.69万元,同比增长19.18%;公司资产总额62.9亿元,同比增长48%。
谈及收购珠海银隆,董明珠曾表示,目的是“进一步地把我们环保能源的一些技术融入到新的领域里面去,以后我们可能不仅是造一辆环保能源的汽车,也要把两者之间的协同、合作做得更好”。
珠海银隆进入格力体系之后能不能比原来做的更好?在刘步尘看来,格力会向珠海银隆投入资金,助珠海银隆发展,“但是也不要对银隆太乐观,毕竟银隆在汽车行业没有多大竞争力”。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珠海银隆新能源汽车拿下销售订单7000辆,其中完成生产纯电动客车3189辆,累计增长2228%,不过所占市场份额为3.6%,年销量仅排在全国第七的位置。
多元化战略遭质疑
除了外行造车的不确定性之外,格力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不被看好的原因还在于其屡战屡挫的多元化战略。
长期以来,格力都是专注于空调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包括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等产品。格力能成为全球空调行业的领导者,很难说不是与他对空调的专注有关。
近年来,由于空调增长的乏力,格力开始不断探索多元化道路。然而格力的多元化战略似乎陷入到困局当中,无论是大松小家电,还是晶弘冰箱,都没有给格力带来太多的惊喜。去年董明珠高调推出格力手机,并数次向小米“开炮”,每每成为网络热门话题,可至今格力手机在市场上仍难觅踪迹。
“从小家电到冰箱再到手机,而今又要做汽车,回头看,格力多元化战略开的花多,结的果少。”刘步尘表示,以格力做手机为例,手机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格力既没有领先的技术也没有领先的产品,甚至连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能力都没有,根本不能和华为、小米竞争。
这或许正是业内所担心的问题。此前家电企业因多元化进入汽车领域而走向衰落并非没有个例。春兰集团一度是中国空调行业的王者,上世纪90年代进入重卡领域。春兰重卡曾红极一时,甚至实现过年利润2亿元的辉煌,不过转瞬即便没落,甚至拖累其原本的空调主业。
新能源汽车在格力的多元化道路上能行驶多远,或许仍有待时间来观察。
梁振鹏告诉记者:“格力做的晶弘冰箱在国内市场占有率非常低,大松小家电也很难在市场上看到。对于格力而言,之前在家电领域的相关多元化都做的非常失败,现在进入汽车领域做非相关多元化,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小。”
(关键字:格力 跨界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