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钢“厌食”吕梁自谋出路 山西钢铁重组破题不易

导读: 与河北不同,山西惟有太钢集团是省属国资钢铁企业,整合甫一开始,就要直插收编民企的“啃骨头”阶段。
关键字: 太钢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2011年上半年,钢铁业整合旋风席卷全国。央企、地方政府、地方巨头,在河北、山东、江苏、山西等各地角力,新的钢铁整合故事轮番上演。  

成功推进“煤改”之后,山西官员有了丰富的产业重组经验和成熟的路径。在当地的钢铁领域,一幕整合大戏也即将拉开。太原钢铁集团(下称“太钢集团”)和首钢集团,都是被地方政府寄予厚望的整合者。    

 山西的“煤改”故事,能否在钢铁领域重演?         

“双巨头”格局     

由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下称“经信委”)主导的《山西省钢铁行业重组整合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整合方案》)显示:“十二五”期间,该省钢铁行业将进行大规模重组整合;到2015年,将形成以太钢集团和首钢集团长治钢铁为主的“双巨头”格局。     

《整合方案》沿袭了山西煤改的路径:政府指定兼并主体,并按照区域划分兼并主体的“势力范围”。     

其中,太钢集团将对晋中、临汾、运城、吕梁区域的钢铁企业实施重组整合,使其在山西钢铁行业所占的比重提高至80%。     

届时,太钢年生产能力将达到4000万吨、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8强。如果整合顺利,这将是继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之后,又一个省属区域性的钢铁巨人。     

首钢集团则兼并了长治钢铁,占据山西钢铁份额的20%。     

从显示的信息看,此次整合的两个主体,均是国企;被整合的对象,大都是民营企业。     

《财经国家周刊》在山西省经信委了解到,在此方案之前的2009年4月15日,山西省政府审议通过了《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经明确了整合思路。彼时,正是山西力推“煤改”如火如荼之时。此次整合方案,是此前思路的具体化和补充。         

太钢“厌食”     

与河北不同,山西惟有太钢集团是省属国资钢铁企业,整合甫一开始,就要直插收编民企的“啃骨头”阶段。     

太钢集团历史悠久,其前身西北炼钢厂在建国前就已存在,1978年时已达百万吨生产规模。2000年左右,太钢逐渐确定了“不锈钢特钢战略”。公司董事长李晓波是全国人大代表,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还提议“把不锈钢用作城市水系统管网材料”。     

由于特钢的高利润和高门槛,太钢对生产建筑用材的众民营钢铁企业并无兴趣。早年,太钢曾经收购了另一地方国企临汾钢铁公司,其产品以板材为主。     

在山西政府公布此次整合方案之前,李晓波公开表示,“如何做强主业,我们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把太钢本部打造成为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铁路用钢、高强韧钢为主的极具竞争力的高端精品生产基地。”     

作为政府寄予希望的整合主体,太钢集团已经摆出了收购的姿态:该集团的《“十二五”科学定位》稿中,亦提出了“并购重组省内优质钢铁企业”的战略导向。     

至今可以称之为进展的,只有太钢和太原清徐县美锦钢铁达成的“托管”协议框架。知情者介绍,美锦钢铁长期亏损,美锦集团早已有意出售钢铁板块,但太钢集团出价太低,未形成股权交易。     

美锦集团主营业务为焦炭,经过姚氏家族三代人的努力,已成长为太原市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现在公司掌握在姚氏第三代姚锦龙手中,在“2007胡润富豪榜”上,他曾以66.9亿元身价排名81位;美锦能源(000723.SZ)亦在姚家运作下成功借壳“天宇电气”上市。     

2003年,姚锦龙美国留学归来后的第二年,美锦钢铁破土动工。2007年时,美锦钢铁已形成了年产100万吨铁、150万吨钢和150万吨材的生产能力。     

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美锦钢铁巨亏之下被迫停产。     

一位熟悉姚家的山西钢铁行业人士说,彼时姚锦龙即有沽售钢铁业务的念头;适逢山西政府主导的钢铁整合计划,便开始接触太钢,“但太钢集团并无诚意,姚锦龙对报价很不满意”。     

2009年5月,在与太钢“谈判”陷入僵局之际,美锦钢铁却一度传出要和北京的民营企业通用钢铁重组。公开资料显示,通用钢铁前身是天津大邱庄一家村办薄板厂,老板叫禹作胜,2008年8月,迭经辗转,转板至纽交所主板上市。

山西省经信委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山西省政府极力推动太钢与美锦钢铁的实质重组,但未能如愿,最后只能以托管方式收场。

(责任编辑: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