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农历兔年,钢市持续冷兮兮,龙年春节之后,市场是否呈现“小阳春”呢?一些经营者各持己见,但大家依然怀着谨慎的心态,认为“小阳春”能否呈现,还难定论,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1月29日,龙年春节之后钢市恢复交易的首个交易日,钢价以平稳态势亮相,一些商家仍沉浸于节日喜庆之中,没有入市交易,“有价无市”现象依然较为明显,市场交易清淡,商家基本没有销量。第二天,部分商家试探性拉升报价,有的钢贸企业将螺纹钢报价拉涨20元/吨,热卷报价上调20-40元/吨,不过市场交易不佳,商家几乎没有成交。不过,经营者心态稳定,他们说知道不会有什么销量,拉升报价只是抛一个气球,试探一下,市场有什么反响。
在采访中,不少钢贸商谈到,春节之后的国内钢材市场回暖,还得看下游终端需求情况的变化,从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终端有效需求似乎还难以立即释放出来,尤其是螺纹钢、线材等建筑,其“低需求”的状态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善。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北方地区依然冰天雪地,露天建筑工程尚未恢复施工,新的建设工程亦尚不具备开工条件,对建筑钢材的需求一时间还难以释放。因而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支撑节后国内建筑钢材市场的回暖、价格上涨的动力不足。
从供给层面来看,高产能、高产量、高库存的“三高”格局始终没有根本性的改变。据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12月份,国内的钢筋(棒材)和线材产量分别达到1863.4万吨和1058.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5.1万吨和144.5万吨,增幅5.4%和15.8%,日均产量为60.11万吨/天和34.15万吨/天,环比增长2.9%和1%,继续呈现增长的态势。而在春节期间,一批钢铁企业依然坚持生产,产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但下游终端用户对钢材需求则大幅下降,甚至处于停顿状态,所以这段时间的库存“不减却增”,将加大2月份建筑钢材市场的销售压力。在下游终端需求状况没有转好,“低需求”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高库存”将遏制2月的钢市“小阳春”显现。
钢贸商的心态层面来看,大都十分谨慎,没有盲目乐观,大批囤货建库的现象似乎不多见,依然延续节前的“谨慎操作,规避风险”的经营原则,在组织钢材资源上,采取“一单一议”灵活机动的模式,以“价格合适、品种对路、市场看好”的标准进行采购。不少钢贸商尽量将更多的现金放在手上,以灵活应对急剧变化的市场行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钢材流通领域的“蓄水池”功能的发挥。因此在短期内,中端需求尚难明显释放,也难见“小阳春”。
不过,一些经营者对春节之后的钢市依然充满期待,认为后期的钢价不可能继续下跌,且不排除一波“触底反弹”行情的出现。据这些经营者的分析,刚性的成本支撑动力较强,有效制约钢价的下跌。目前,国内的铁矿石、焦炭、废钢、生铁等钢铁原料市场价格较为坚挺,诸如,最近港口的港口63%印度粉矿价格142-145美元/吨,一些地区的二级冶金焦价格1900-1950元/吨,钢厂的中废采购价3300-3400元/吨左右,有些地区的钢厂中废采购价格维持在3450-3500元/吨高位,而且不少地区的废钢市场可供资源偏紧,后市价格将呈小幅回升态势。钢厂面临的成本压力增大,已不可能继续下调钢材出厂价格。
此外,今年一月份,不少钢厂利用元旦、春节的长假,进行设备检修,钢材产量将会减少。据一些专业机构的统计,1月份,国内一批钢厂因停产检修而影响产量占正常产量的10%以上,约少产近200万吨。同样,在1月份,一些钢厂的中厚板生产线进行集中检修,影响产量约50万吨。由此来看,1月份钢厂的减产力度较大,预计2月份投放市场的钢材资源增幅有限,或许呈现下降的态势。业内人士认为钢厂此举,将给后期国内钢材市场价格走稳或稳中趋升形成一定的支撑力,从而有效遏制价格的下跌。
再有,近期国际钢材市场似乎有些暖意,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钢铁生产厂家上调钢价意愿强烈。据经营者及业内人士的分析,最近以来,国际钢材市场价格稳中趋升,北美、欧洲、韩国、印度等各国钢厂均在适度上调钢价,CRU钢材价格指数在1月已经连续两周出现上涨,中国热轧板卷、中厚板等产品的出口报价也出现上涨势头,这对国内钢材市场平稳向好运行或许也是一个利好。
这些经营者认为,时下影响钢市的不确定因素尽管不少,但这些不确定因素中,有利好的,也有利空的,要看哪些因素占上风,如果利好因素上升为主导地位,如终端需求阶段性释放、钢厂“减产稳市”效应显现、厂商拉涨价格、宏观面利好刺激,等等,那么不排除出现“钢市转暖、钢价反弹”的可喜局面;反之,利空因素占上风,那么龙年早春钢市“小阳春”或许难显。
本报记者 包斯文
2012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