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誉:理财产品使中国银行业风险加大

导读: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周五称,小型银行为吸引和留住储户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的做法使中国银行业面临越来越高的风险。
关键字: 惠誉 理财产品 银行业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周五称,小型银行为吸引和留住储户而大量发行理财产品的做法使中国银行业面临越来越高的风险。

自2009年以来,各家银行推出了大量理财产品,引发了分析师和监管机构的担忧。他们担心,理财产品被用来掩盖低质量贷款,在经济增长放缓之际可能损害银行系统的稳定。

惠誉发布新闻稿称,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产品规模约为人民币10.4万亿元(约合1.6万亿美元),占存款总量的11.5%,与第一季度相比变化不大,但最近发售理财产品的主力是非国有银行,而国有银行已经减少了理财产品的发行。

惠誉的中资银行评级主管朱夏莲(Charlene Chu)表示,理财产品的发行格局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现了显著变化,国有银行的发行规模缩小了人民币1万亿元,而小型银行的发行规模则出现了近乎同等幅度的扩张。

这就是银行揽储竞争加剧的结果。中资银行,尤其是小型非国有金融实体,一直在迅速扩充理财产品。

朱夏莲称,抵抗力较低的小型银行目前已成为发行理财产品的主力军,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在理财产品上面临的总体风险正在上升。

惠誉称,理财产品与定期存款类似,但其利率可由银行自行确定。

惠誉在关于理财产品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非国有小型银行的储户基础较小,获得银行间信贷的渠道有限,流动性也较低,因此这些银行的理财产品在偿付和展期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

在惠誉看来,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也依旧是个问题。

朱夏莲称,监管机构已经对银行贷款混入理财产品的现象进行了遏制,但仍有大量信贷相关资产以非信贷资产的形式存在。

惠誉表示,越来越多通过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被投资于银行间资产,给人以理财产品流动性和信用风险已所有下降的假象。

惠誉表示,中资银行的许多银行间资产实际上是伪装成银行间债权的企业贷款,同时,银行还不定期地与自己的理财产品进行“银行间”交易,这就意味着某些此类资产虽然可以被当作银行资产,但却没有任何实际现金流的支持。

惠誉还称,银行将理财产品不断移入和移出资产负债表,使银行和银行系统存款数据波动性加大,并导致数据进一步失真,增大了融资趋势分析的难度。

惠誉称,理财产品缺乏透明度也仍是个问题。根据现行法律法规,银行无需公开披露理财产品相关信息,理财产品既没有集中统一的分类,也没有可供追踪的特有标识。

惠誉称,因此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清退理财产品时,情况可能将会变得复杂;目前尚不清楚银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地让投资者来承担损失。

 

(责任编辑: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