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昨日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7月末,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达256575.17亿元,较上月净减少38.2亿元。这是继4月份以来,年内第二次出现单月外汇占款负增长。分析认为,外汇占款的减少,财政存款的增加使流动性抽离银行体系,再度加强了存准率下调的预期。
多因素致外汇占款减少38亿元
受贸易顺差收窄、FDI规模下降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下降甚至出现贬值预期等多重因素影响,昨日公布的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较6月的外汇占款余额25.661万亿元环比减少约38.2亿元。
数据显示,7月份,国内贸易顺差为251.47亿美元,大幅低于预期值343亿美元。其中7月出口同比增长仅1.0%,环比则下降1.8%。FDI方面,目前相关数据尚未公布,但在经济增长前景难言乐观,欧美经济乏力的情况下,外商直接投资难以实现明显增长。由于经济增长在过去几个季度持续放缓,造成了各界对于国内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与此同时,受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资产风险偏好下降,人民币贬值预期升温,国际流动资金进入规模减少,甚至出现一定规模的流出。
降准预期升温
外汇占款被视作向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的一个重要渠道,外汇占款的不增反减,引起了市场对于流动性趋紧的担忧,也再次增强了存准率下调的预期。央行同时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末财政性存款余额为3.5796万亿元,当月增加4274亿元,表明相近数量的流动性被抽离商业银行体系。
虽然央行连续采取逆回购操作来平滑市场资金,但到期央票规模较小、CPI进入“1时代”也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市场普遍认为,存准率再次下调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为保持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8月下调存准率仍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