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适逢“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发展经济热情高涨。在这一背景下,国内煤炭市场供需两旺,煤炭价格整体上扬。煤炭供应面临的地域结构性问题日渐突出,煤炭进口在年初大幅回落之后持续快速反弹。为了解决煤炭供应的结构性问题,由中央政府主导的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试点在2011年正式启动。2011年,煤电之争日益白热化,政府对煤炭市场的干预力度也不断加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煤炭资源税改革必将受阻。盘点2011年煤炭市场,可谓——
行情变化多端 改革任重道远
1供需两旺 煤价上扬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主要高耗能产品产量快速增加,煤炭需求保持旺盛态势。10月之后,部分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但前11个月,多数高耗能产品产量累计同比增速均在10%以上。其中,火电、粗钢、十种有色金属、水泥、玻璃、合成氨等产品产量同比增速分别为13.9%、9.8%、10.3%、17.2%、17.0%和7.0%。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原煤产量为32.4亿吨。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估算,2011年全国原煤产量达到35.5亿吨,同比增加约3亿吨,增长约8%。
受供需两旺影响,煤价整体再上台阶。据测算,2011年,秦皇岛港23兆焦/千克动力煤平均最低平仓价为每吨814元,同比每吨上涨超过70元,涨幅接近10%。与动力煤相比,炼焦煤、喷吹煤和无烟块煤价格平均涨幅更大,多数在20%以上。
2进口数量 前低后高
由于煤炭需求持续旺盛,同时国内煤炭产量加快向西北地区集中,中东部部分地区煤炭结构性供应偏紧持续存在。
在国内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铁路运输瓶颈短期难以解除的情况下,华东及东南沿海地区的部分用煤企业只能再度将目标转移至国际市场。2011年,我国煤炭进口量继续增加,前11个月共进口16104万吨煤炭,同比增长9.4%,预计全年进口量接近1.8亿吨,同比增长9%以上。
分月来看,煤炭进口量呈前低后高态势。由于从2010年12月开始,国内外煤价差距快速缩小,2011年1月之后,国内外煤价快速形成倒挂之势,进口煤的价格优势逐步消失。2月,煤炭进口量骤降至676万吨,同比大幅下降46.7%。3月之后,进口量下降促使国内煤价快速上涨,贸易商和用煤企业进口需求再度增加,煤炭进口量逐步回升。下半年,由于国内煤价高位窄幅振荡,国际煤价却低位徘徊,我国煤炭进口量继续回升,7月至11月,煤炭进口量分别为1753万吨、1659万吨、1912万吨、1569万吨和2214万吨,同比增幅均在25%以上,其中11月同比增幅高达60.3%。
3应急储备 试点启动
2011年2月底,国家发改委在北京召开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工作会议,部署了第一批国家煤炭储备工作计划。之后,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下达2011年第一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计划的通知》,安排500万吨应急储备计划,并要求在5月底形成实物储备。5月底,《国家煤炭应急储备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标志着讨论了多年的煤炭储备进入实施阶段。
近年来,随着煤炭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煤炭价格一路上扬,加之煤炭资源分布与消费存在严重的地域失衡问题,铁路运力增长严重滞后,每到用煤高峰,华东、华中及华南大部分地区常常同时面临煤炭供应紧张和煤价上涨的双重考验,加快建立国家层面的煤炭应急储备机制刻不容缓。
虽然国家煤炭应急储备已经启动,但争议也仍然存在。几百万吨、至多几千万吨的煤炭应急储备究竟能够发挥多大调节作用,尚有待证明。目前的储备方式是企业运作加政府财政补贴,承储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