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2年钢铁寒流 “肆虐”大小钢企的时候,首钢长钢公司奋起拼搏、自我加压、苦练内功,在10月份的经营生产中取得了亮眼的成效:吨焦成本1102元,达全国一流水平。
年初,首钢长钢吨焦成本是1891元,面临钢铁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度压缩的严峻形势,经历10个月后,能达到全国一流水平,支撑首钢长钢公司的是什么力量?
严格精细的管理打实了第一层基础。生产中,首钢长钢瑞达公司坚持全面预算管理,完全按照计划组织生产。职工们根据当月产量进行日产量分解,并结合炉况、焦炉各项工艺参数确定煤饼高度、密度,从而确定日均出炉数。生产的整个过程,必须做到“事前有安排、事中有落实、事后有总结”。在严格的要求下,管理技术人员对生产要素的状态、数量了如指掌,对于不同的季节特性及特殊生产环境做到了提前安排,全方位护航生产,使焦炉生产长期处于有序稳定的状态。与此同时,精细操作提高焦炭质量。职工每天都对出炉焦炭进行标准化规范,做到操作一致,确保所有煤饼的放煤批次、捣固时间和趟数、高度一致,保证煤饼的同质性,提高焦炭质量。
技术支撑提供了第二层基础。为彻底降低吨焦成本,近一年来,首钢长钢瑞达焦化公司先后考察煤源40余种,使用15种。借助总公司的技术力量,与公司铁前系统群策群力,进行科学配煤试验。据了解,先后进行30余次铁箱试验、40余次小焦炉试验,变动配煤比例,调整配煤结构60多次。数据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仅通过调整配煤结构瑞达焦化降低成本6千万元。
无怨无悔的付出和顾全大局的思想融通了整个生产链条。“5+2”即没有休息日、“白加黑”即不分昼夜的工作理念已完全渗透到了每一名职工的头脑中。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技术人员随时都会冲到现场。公司领导高雪生曾对此行为高度肯定:“无论何时去到瑞达焦化,大家都在现场。”在保证自己生产顺利的同时,他们始终坚持“铁前一盘棋思想”,顾全大局保证下道工序——炼铁的生产。对于每天的产品质量及炼铁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跟进,仔细了解各项生产数据,随时掌握新、旧区高炉的焦炭配比和负荷变化,及时与炼铁工序沟通,按照炼铁需求进行配煤结构调整,确保高炉稳顺。长期的坚持,使铁前生产形成了良性闭环管理的模式。
首钢长钢瑞达公司通过坚实、科学的精细管理,用勤劳、智慧和非凡的付出,换来了全国一流水平,取得了让人仰慕的成效。
(关键字:首钢 吨焦成本 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