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第一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45家企业。这45家钢铁企业2012年合计产量3亿吨,占当年全国粗钢产量的41.4%,其中包括宝钢、鞍钢、武钢等国有企业,也包含沙钢、方大特钢等民营企业。
近十几年来,钢铁工业在满足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的同时,粗放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产能无序扩张、产业集中度低、资源保障力弱、市场恶性竞争、环保压力大等问题日益显现。为此,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明确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以下简称《规范条件》)。2010年6月,我部制定了《规范条件》,2012年9月为适应行业发展新变化,对其进行了修订,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规范条件》符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规划,符合钢铁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定,充分考虑我国钢铁工业目前发展水平,以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基础,尊重历史和现实,注重可操作性。
为贯彻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十二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规范管理是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国务院职能转变精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举措;是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重点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和《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有关规划的具体实践;是创造钢铁行业公平竞争环境的必然要求。《规范条件》发布后,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各地工业主管部门、国有和民营钢铁企业、行业协会等一致认为《生产经营规范条件》是一种求真务实的行业管理工作,是对现有钢铁企业开展行业管理的新举措。
规范管理是钢铁行业管理的基础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分批公告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名单,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完善《规范条件》。对列入公告的钢铁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行业监管。力争到“十二五”末,将80%左右的现有钢铁产能纳入到规范管理范畴。对于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规范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等结构调整工作。对于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差别电价、财政奖励、考核问责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迫其退出市场,化解过剩产能。 公示见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中国全面规范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4月2日电(记者王敏 刘菊花)2012年中国钢铁产能高达10亿吨左右,然而,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盈利仅15亿元。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行业困境备受瞩目。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苗治民2日表示,中国以《钢铁行业规范条件》推进和实施为抓手,对钢铁行业进行一次全面的规范。
工信部同日公示了首批符合《规范条件》的45家企业。这45家钢铁企业2012年合计产量3亿吨,占当年全国粗钢产量的41.4%,其中包括宝钢、鞍钢、武钢等国有企业,也包含沙钢、方大特钢等民营企业。
长期以来,中国钢铁工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总量不断扩张,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中国现行的钢铁行业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审批,但在巨大市场需求拉动下,企业更多注重规模扩张,致使钢铁产能逐年攀升,2012年高达约10亿吨,多年来通过行政审批手段严格控制产能收效甚微。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钢铁工业布局混乱,产能盲目扩张,钢铁工业成为各地投资的重点。同时,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环保、质量、财税等方面执行标准不统一,使钢铁行业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的企业虽巨额亏损,但为了维护企业的社会功能,仍然继续生产;有的企业在地方政府鼓励下,热衷于扩规模、铺摊子;有的企业在节能环保等要素成本上投入较低,靠牺牲环境换取短期利益。
种种因素导致中国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却得不到解决。一家民营钢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一吨钢的利润只有2.6元。
“事实证明,靠现有管理办法难以管得住钢铁行业盲目发展,应当探寻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能有序发展的行业管理新办法”。我们要积极探索钢铁行业管理的新模式。”苗治民说。
为此,2010年6月工信部制定了《规范条件》,2012年9月为适应行业发展新变化,对其进行了修订,自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规范条件》主要从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与装备、生产规模、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等6个方面提出了规范要求。
《规范条件》发布后,中国19省(区、市)、3家央企报送了104家企业申请报告。经过初审、评审等程序后,工信部确定了符合《规范条件》的首批45家钢铁企业名单。
苗治民指出,将继续稳步推进钢铁企业规范工作,争取今年公告1-2批符合《规范条件》的钢铁企业名单,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完善《规范条件》。力争到“十二五”末,将80%左右的现有钢铁产能纳入到规范管理范畴。
苗治民表示,对于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支持发展,推动跨地区、跨所有制及区域内兼并重组,实施企业技术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对于不符合规范条件的企业,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差别电价、考核问责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压缩其生存空间,迫其退出市场,化解过剩产能。
首批合规钢企名单公布 第一产钢大省河北无缘 新京报
昨日,工信部公布了首批45家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简称《条件》)的钢企名单,但包括河北钢铁集团和首钢集团旗下钢企在内的河北省钢铁企业无一上榜。业内分析认为,第一产钢大省河北遭遇如此尴尬,或与“雾霾天气”下的环保压力有关。
公告显示,第一批符合《条件》的有45家企业,包括宝钢、鞍钢、武钢等国有企业,也包含沙钢、方大特钢等民营企业,几乎遍布我国主要产钢省份。这些企业2012年合计产量3亿吨,占当年全国粗钢产量的41.4%。
不过记者发现,作为我国第一产钢大省的河北省却没有一家钢企上榜:其中包括环保工作一向不错的国内最大的钢企河北钢铁集团,以及首钢京唐钢铁、迁安钢铁等。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2012年钢铁总产能达2.4亿吨,占全国总产能的25.7%。
据悉,《条件》主要对钢企的环境保护、能耗、生产规模等下了层层“紧箍咒”。公告称,力争到“十二五”末将80%左右的现有钢铁产能纳入到规范管理范畴,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将用差别电价、考核问责等手段压缩其生存空间,迫其退出市场。
《条件》规定,不合规企业须按照规范条件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将逐步退出市场。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河北钢企被排除在上述首批名单之外,环保压力陡升。而钢铁行业作为重污染行业,今年两会过后华北地区环保压力已经越发明显。
事实上,河北钢铁正在经历一轮“最严环保风暴”,起因正是今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频繁遭受雾霾天气侵扰。
3月,河北省对河北钢铁生产重镇唐山128家重点涉污企业进行了环保彻查,多家钢铁加工企业不得不停产。
附件: http://www.csteelnews.com/gtdt/201304/P020130402632247904004.pdf
(关键字:工信部 钢铁 钢铁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