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过剩从宏观层面上是指经济活动受限于社会总需求而未达到正常的产出水平致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微观层面的产能过剩是指实际产出低于产能产出达到一定程度时的状态。行业层面的产能过剩则是指行业的实际产出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其生产能力。中国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三种理论学说解释。一是“周期波动说”。市场经济往往呈现周期性波动,在经济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产能增加;在经济衰退和谷底阶段,由于社会需求不足,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形成产能过剩。二是“过度竞争说”。主要是市场失灵造成的,可用企业投资行为的投资“潮涌”现象来解释。单一厂商投资决策的个体理性与参与市场投资厂商众多的有限理性的矛盾,导致产能过剩。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处在世界产业链的末端,在产业升级中,企业对哪个产业是新的、有前景的产业有发达国家的经验作为参考,很容易出现“英雄所见略同”,同时投向相同的产业,于是投资“潮涌”会像波浪一样,一波接一波出现。在每一波开始时,企业有很高的投资回报预期,金融机构也认为是好项目而竞相支持。等到企业投资完成,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导致企业普遍开工不足、大量企业亏损破产、银行呆坏账急剧上升的严重后果。三是“结构体制说”。该理论认为产能过剩是政府失灵的表现,是地方政府不当干预的结果。财政分权和以考核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官员晋升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干预投资和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动机,特别是对于具有高投入、高产出特征的行业,各级地方政府都有非常强的动机推动这些行业在本地的投资,恰恰这些领域国企比重最大;而土地所有权的地方垄断和金融体系的软预算约束,使得为企业提供低价土地、减免税收等补贴措施,帮助企业获取金融资源成为地方政府竞争资本流入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地区之间竞争的具体形式和核心内容。企业的投资行为被扭曲,并进而导致产能过剩。
有效需求不足不是当前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从200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和物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看,我国失业率较低,基本维持在4%左右,相当时间还出现招工难的问题。房价一直居高不下,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自2010年年初持续上涨,直到2012年年中才降至温和水平。这说明我国经济处在合理区间内运行,并没有出现总需求严重不足的局面。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很大程度上是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现象。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由于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资本边际收益降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已从过去平均10%左右降至目前的8%左右。
过度竞争不会导致产能长时间、大面积、高幅度的过剩。市场经济是分散决策,存在单个企业生产有计划与整个社会生产无计划带来供给超过需求的现象,选择了市场经济也就选择了产能过剩,这样的过剩可以促进竞争,有利于消费者,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推动结构优化。如果企业是理性的,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过剩局面是可以得到缓解的,不会产生长时间的严重过剩。部分新兴产业如光伏、风电的产能过剩,是行业发展初期的普遍性特征。一个新兴行业出现时,投资者对行业未来的市场需求、投资收益往往预期过高,对风险预期过低,常常会出现盲目扩张规模、蜂拥式的圈地运动。当市场需求增长与预期相差较大时,产能严重过剩就会出现。重视技术研发、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在产能过剩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巩固、扩大市场地位和优势。而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管理水平较低的多数企业,则难免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整个行业在这种残酷竞争中成熟起来,这是新兴产业从兴起到成熟过程中很难避免的现象。
(关键字:产能 过剩 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