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长达2个月“旺季不旺”的下跌走势后,十一月伊始,在期螺以及电子盘持续上行提振下,钢价终于迎来阶段性反弹。主导城市上海、乐从涨势相对明显,但天津基本持稳,南强北弱趋势可见一斑。总体来说,此次回升势头强劲,那么是否意味着钢市真正回暖,重新进入上升通道呢?下文笔者略作分析:
宏观消息面偏暖
过去一月内,官方密集释放改革信号,广度与深度空前的新一轮改革方案有望陆续浮出水面。国家主席习近平前不久表示,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将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等领域改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随后亦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更加依靠创新驱动,“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市场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
而11月4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电视电话会议,对下一阶段化解过程产能问题提出总体工作方针。另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于11月9日至12日召开。
官方改革信号释放、国家环保治理力度加大以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的政策预期,对国内市场信心将起到提振作用。
供应压力难消
据中钢协最新数据显示,10月中旬钢协会员单位粗钢日均产量171.17万吨,环比下降2.97%;预估全国日均产量210.68万吨,环比下降1%。10月中旬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为重点企业库存1378.8万吨,环比上升28.58万吨,升幅2.12%。
另外,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国内主要城市的五大钢材品种(螺纹钢、线材、热轧、冷轧、中厚板)的社会库存为1443.65万吨,较今年3月年内高点下降了35.9%。
由此来看,钢企内部库存仍在不断攀升,而钢材社会库存却在不断下降。钢厂生产热情不减,随着厂内库存积压越来越多,这种怪圈要解决,后期资源必然终究要流向市场。同时,北材南下已经陆续启动,而为了拿到订单,北方钢厂多采取低价策略,随着大量北方资源流入,南方市场供应负担将明显增大。
下游需求缓慢恢复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升,为18个月以来的新高。其中,生产指数比上月上升1.5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这表明下游需求端在持续改善之中。
而从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调查、发布的钢铁行业PMI指数来看,10月份为47.5%,较上月回落1.7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处在50%的荣枯线以下。主要分项指数中,生产指数、产成品库存指数由升转降,新订单指数继续收缩,新出口订单指数触底回升。这表明钢铁行业仍处于颓势之中。
另外,据下游研判研究员分析,四季度,汽车产销、铁路投资及其他基建投资或维持强势,有助于刺激用钢消费增长。
资金压力更加紧张
11月4日召开的“银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暨践行绿色信贷会议”上,银监会提出了包括差别化信贷在内的六大政策措施,支持化解产能过剩,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这就意味着钢企贷款审批将更加严格,而还款压力也更趋紧张。
综上来看,虽宏观面偏暖及低库存都对当前市价有一定支撑,但下游需求恢复缓慢,而随着资金面紧张以及钢企加大资源投放力度,目前这种供需弱平衡很容易就会被打破。因此,笔者认为钢价持续性拉涨基础不牢,在进入阶段性上行后,后期仍会步入回调整理通道。
(关键字:钢铁 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