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国际贸易是随着日本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和贸易全球化而日渐成熟的,并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逐渐形成了特定的交易惯例和价格机制——年度定价长协机制。
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3年底中国钢企加入到铁矿石谈判的队伍中来。但是,中国参与铁矿石长协谈判后,谈判结果并不理想。2003年以来,进口铁矿石价格由不足30美元/吨,一路上涨至2010年的127美元/吨,2011年初现货价格超过180美元/吨。
2009年度的谈判是空前的“马拉松”,在日韩钢厂与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等世界三大矿商确认了“首发价”后,中国方面与三大矿山之外的FMG达成了价格略低的协议。但实际上,中国协议钢企大多按照日韩协议价购买长协矿,但长协的执行比例大幅下降,有一部分资源不得不以现货价购买,铁矿石长协谈判就此破裂。
2010年3月,淡水河谷率先宣布改变原有的销售政策,执行更为灵活的铁矿石定价模式,原有年度基准定价机制改变为季度定价。之后,力拓、必和必拓宣布与多数亚洲客户在更为短期的价格基础上达成了铁矿石价格协议,从而取代以往的年度价格合同。2011年6月,力拓转向更为灵活的铁矿石定价策略,包括按季度、月度甚至每天进行定价。至此铁矿石长协价格谈判机制已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铁矿石定价周期短期化渐成趋势。
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矿商占据了定价主导权,侵占了钢企的利润空间。2010年中钢协77户大中型钢铁企业平均利润率只有2.84%,总利润不及世界三大矿商任何一家的利润
(关键字:铁矿石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