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老调重弹,2011年开始中国政府“四万亿”计划带来拉动过期,国内经济面临结构调整,中国钢铁业自此步入“寒冬”期。后知后觉的钢材市场在2012年上海钢贸“互保案”后突然觉醒,真正意识到了钢铁业“熊市”的到来,钢材价格在此时期后出现了跌多涨少的格局。以2013年为例,全年有效上涨时间仅有一个半月,其它时期内一直保持弱势回落态势,至2014年一季度部分品种彻底打破了09年以来的历史低点。
从宏观及行业内矛盾问题分析,引起市场长期弱势运行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周期问题
08年的世界性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四万亿”投资拉动只是帮我们延缓了危机来临的速度,避免“急刹车”出现更大的负面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仍要面临经济发展的“盛衰周期”,国内经济整体呈弱势格局,钢铁业不可能走独强之路。
其二、政治经济问题
钢铁行业虽为地方支柱,但由于污染问题使其成为众矢之的,在调整经济结构时期,对支持钢铁产业发展的政策力度降低。
其三、产能无序扩张问题
2013年全国共建成投产高炉高炉49座,总容积69147M3,设计总产能6920万吨,至2013年末,全国粗钢总产能有望达到10.4亿吨左右,产能过剩加剧钢厂的恶意压价抢单。
其四、资金紧张问题
钢贸信贷危机之后,钢铁业资金紧张问题加剧,且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钢市的弱势格局不可否认主要受以上几点原因影响,但熊市环境是长期作用,这期间钢材市场频繁爆发出一些利好刺激,钢材市场却已不如前几年对利好消息反应灵敏------一遇利好便大涨,取之代而的是如死水般的沉寂,继续向下运行。
我想除了宏观利空的环境、产能过剩、资金紧张等问题外,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些市场无法持续上涨的原因。终端需求是否真正较差,从而造成了市场空有拉涨欲望,并无拉涨支撑?当前钢贸商赢利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资源转手率降低造成需求差的表象
钢材需求分为两种,一种是终端的实际需求,在长线基本面分析上,建筑工地、加工制造等用钢材行业的实际消耗量指引了长线的发展趋势。2013年全国粗钢日产量214万吨,而年末滞留厂内的库存量并不算高,整体需求表现并不是很差。
除了钢材的真正下游需求外,市场贸易商间的交易也视为一种需求。2011年前,国内钢材贸易商基数较大,除一级代理商、分销商外,更有所谓的“搬砖户”。钢贸信贷危机爆发及钢贸利润的下降,使得钢贸领域重新洗牌。钢材资源从“钢厂—一级代理—终端”一条线上快速运转,资源转手率降低。没有了分销商、“搬砖户”的参与,市场略显冷清,但终端客户需求并未降低,仅是由于资源转手交易减少,造成了实际需求减少的假象。
拉涨无益于贸易商走量赚追补视为根本目的
既然需求并无减少,且大的代理商日销量多于前期,足有话语权将把市场价格拉涨起来。然而,目前钢贸市场价格公开透明度高于以往,高出一点也会使得终端奔向它户。近年,钢厂为保订单顺利组织,不得不保证代理利益,推出后结算模式—即钢厂按市场月内运行情况给出实际结算价。
这种模式造成了钢贸商不会因市场下跌而大幅亏损,也不会因市场大涨得到更多的利润。钢贸商仅取结算后的价差,随着参与后结算模式的钢厂越来越多,后结算资源占比越来越大,钢贸商为赚取更多的“固定价差收益”,必须加大销量,不再以拉涨市场价格作为攫取利润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论,宏观面问题营造了熊市环境,但钢贸赢利点的改变也造成了他们拉涨欲望不强,是致使市场价格持续保持弱势运行态势的根本原因。造成这一问题的“祸首”便是钢厂的后结算模式,虽然钢厂为了生存谋求出路,为了解决资源滞销问题不断向钢贸商妥协,但是这模式改变了钢贸商赚取利益的方向。钢厂“先保命、后治病”心态只能将钢价进一步拖到深渊,即使可以将原料成本打压下去,也无法改变钢市弱势格局。
(关键字:钢材 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