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钢铁企业废钢铁应用量下降的局面并未彻底扭转,实现多吃废钢,精料入炉的目标任重道远。”在4月18至20日前沪上举行的“中国钢铁产业发展暨钢铁产业产需研讨会”上,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副秘书长刘树洲如是说。
“多吃废钢,精料入炉”,这是钢铁产业发展的一项政策,早在2009年国家发布的《钢铁产业政策》是明确:“随着市场保有钢铁产业数量增加和废钢回收量增加,逐渐减少铁矿石比例和增加废钢比重。”然而,近期年来,“多吃废钢”的政策却没有使钢厂的废钢消耗多起来,让铁矿石消耗减下来,“以铁代钢”现象更为明显。导致废钢市场疲软、低迷,价格震荡走低,废钢企业经营困难,生存危机。
据刘树洲介绍,如今废钢产业仍未摆脱困境,许多废钢铁加工回收企业在市场需求不旺的情况下,全力应对产能下降,效益下滑,濒临亏损的冲击,被迫调整经营策略,维持企业运行。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废钢铁产业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运行状况十分困难。
尽管废钢铁价格一再下降,仍未能唤起钢厂多用废钢铁的积极性,继续把少用废钢铁作为降低成本的一项重要措施。短流程的电炉企业采用热铁水代替废钢铁炼钢,已成为主流趋势。这是“多吃废钢,以钢代铁”产业政策难以实施,或效果不大的一大原因。
“多吃废钢”,是因为钢铁企业使用废钢比应用铁水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废钢是一种载能资源,电炉短流程炼钢使用废钢炼钢可以大幅度降低钢铁生产能源消耗,和铁矿石炼钢的长流程相比用电炉短流程可节约能源60%,多用一吨废钢,可节约0.4吨焦炭或一吨左右原煤。废钢还是一种低碳资源,电炉短流程炼钢可以大量减少“三废”产生,降低碳排放,和长流程相比短流程可少产生86%的废气、76%的废水、97%的废渣(含尾矿)。废钢是一种无限循环使用的再生资源,使用废钢是缓解对铁矿石依赖的重要途径,每多用一吨废钢铁,可减少1.7吨精矿粉的消耗,减少4.3吨原矿的开采。
因此,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将多吃废钢、以钢代铁,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项政策。可是这项政策“看好不看用”,“卖座率”不高。
对此,一些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客观上来看,铁矿石、生铁等原料价格的下跌,废钢与其价格相比,优势显现不了,下游终端用户从降低生产成本视角考虑,更倾向于使用铁水炼钢,不愿多吃废钢。
再有,随着钢铁企业炼钢技术的不断进步,废钢的消耗量在逐渐下降。根据钢铁工业协会统计资料,2013年全国炼钢废钢铁综合单耗110kg/T,同比下降7kg/T。其中转炉废钢铁单耗67kg/T,同比下降2kg/T;电炉废钢铁单耗559kg/T,同比下降43kg/T。实际废钢炼钢比低于2012年0.7个百分点。而且这种钢厂的废钢单耗下降态势仍在延续。重点钢铁企业废钢铁应用量下降的局面难以彻底,多吃废钢积极性刺激不起来。
还有,进口废钢价格居高不下,优势在逐渐消失。2013年,全国进口废钢446万吨,进口废钢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其中浙江省进口216.8万吨,江苏省进口183.2万吨,广东省进口19.1万吨,三省约占全国进口总量的94.%。但国外废钢铁价格居于高位,2013年进口普通废钢铁平均价格虽然低于同期,但与国内同类废钢铁价格差距较大,导致一些钢铁企业吃不起“洋废钢”。
此外,废钢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钢厂“多吃废钢”的积极性。近年来,随着钢铁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日趋严峻,一批重点钢铁企业减少废钢铁消耗,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的经营规模缩减,产能无法全部释放,经济效益下滑,总体废钢铁的回收加工量减少,挫伤了废钢铁加工企业的积极性,对废钢铁行业的规范化建设带来不利影响。而财税157号文件税收优惠取消,增加了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的运营成本,尽管废钢铁价格呈下滑趋势,但目前废钢铁与生铁的性价比,不利于钢厂多用废钢铁;社会上不规范钢厂、小回收采用的“两不开票”的灰色交易模式还在运作,纳税与不纳税或少纳税的不对等的现实条件,使规范的钢铁企业和废钢铁回收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优质的废钢铁资源流向的不合理。
上述诸多因素的叠加效应的显现和发酵,使钢铁企业在贯彻执行“多吃废钢”上打了不少折扣,实际收效甚微。那么,如何鼓励钢厂“多吃废钢,以钢代铁”呢?业内专家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一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参照财税〔2011〕115号文有关条款,给符合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的企业实行即征即退70%增值税的优惠政策,扶助废钢铁产业的发展。
二是建议对利废企业多用废钢铁给予差别电价,减免环保费用、节能基金补贴等项政策,鼓励钢厂多用废钢铁,少用铁矿石。
三是给予符合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进口废钢资质,增加废钢铁资源渠道,扩大废钢铁的应用量。
四是废钢产业加快可持续发展步伐,根据国家“十二五”钢铁工业发展规划指出的那样:加快建立适应钢铁工业发展要求的废钢循环利用体系。依托符合环保要求的国内废钢加工配送企业,重点建设一批废钢加工示范基地,完善加工回收配送产业链,提高废钢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和废钢产品质量。从而使我国废钢在加工、配送和应用等环节形成一个规范的产业链,即由地方数十万户回收网点把社会上的零散废钢铁收集起来,销售给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配送企业,加工配送企业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对社会废钢进行筛选,加工成合格产品后,配送到符合国家钢铁产业政策的钢铁企业投入生产。形成这样的产业链,那么社会废钢和进口废钢的流向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加工配送中心和示范基地产出的合格废钢将被限制流向产能落后的地方小钢厂、小电炉,进而实现废钢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是提高钢铁企业多用废钢的积极性。钢铁企业“多吃废钢”,为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作出努力,理应受到国家的奖励与支持。建议有关部门对采用短流程炼钢、为国家冶炼急需特殊钢铁的企业,国家应在财政、税收及电价等方面给予经济补贴,鼓励钢企多用废钢。多生产高附加值钢材,提高钢材品质,为钢铁制品减量化作贡献。
六是随着我国钢铁积蓄量的快速增长,废钢产出量的逐步增加,为今后炼钢“多吃废钢”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国内外形势的影响下,我国钢铁工业将进入低增长期,钢材需求量会有所下降。建议适度调整生铁产能的增长,降低铁钢比,为钢企“多吃废钢”创造条件。
(关键字:废钢 产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