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海鑫钢铁破产看废钢产业的未来

2014-7-22 11:43:15来源:欧浦钢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近日山西钢铁宣布破产重整,目前正在走破产程序,这也意味着经过近4个月的停产,的管理层仍然未能找到可以令钢厂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从今年的3月18日因资金链断裂全面停产到如今的破产重组,之间经过多少风风雨雨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不过这一曾经稳坐山西钢铁业第二把交椅的重量级企业落到如此下场,委实令人唏嘘。曾经的威风八面,年产钢铁600余万吨,地理位置又非常优越,位于西安、太原、郑州三大市场之间,距离都不远,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曾经令多少同行垂涎三尺,加上先进的生产设备,大量的技术骨干,这样的,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恐怕是管理层和投资者们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就笔者了解,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最直接的原因是银行的大幅度抽贷,而银行抽贷的背后既反映出了钢铁产业的整体萧条,也与企业过快的产能扩张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有关。这不仅仅是一家的问题,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很多钢企的通病。

过去的10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10年,也是钢铁业高速发展的10年,2000年全国钢铁产量是1.27亿吨,2013年时暴涨到7.8亿吨,最高年耗也达到了7.5亿吨,如此快的增长速度令当时业内人士普遍看好未来的钢铁需求,再加上国家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诸多钢企纷纷关停小型生产线,转而上大产能项目,也在这一波浪潮中由过去的年产260万吨跃升至600万吨,这样盲目跟风的快速扩张,带来的是超出实际还款 能力的巨额贷款和尾大不掉的设备和人员规模,这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这样的隐患在钢铁行业一片繁荣之时看不出来,但在萧条的市场行情下就变成了要命的毒瘤。

房地产市场的饱和,带来的是钢铁需求的萎缩,紧接的是钢企效益减少,引发银行风险担忧从而缩减信贷规模,而这导致了钢企资金的紧缺,进而使得生产环节出现问题,也就是说,形成了一个怪圈:资金不足——钢厂无法满负荷生产——产钢单位成本升高——钢厂亏损加剧——银行收缩信贷——资金更加紧缺。这样的恶性循环每经过一轮,钢企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这样下去,破产是迟早的。

从危机爆发以来,外界有着种种猜测,不少人认为可以顺利复产并度过危机,即使走到今天破产重组这一步,仍有许多投资者期望看到重整旗鼓,再创辉煌。但就笔者看来,虽然选择了一条企业自救的常规办法——申请破产保护,企图甩掉债务轻装上阵,但此举也无非是苟延残喘罢了。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破产重组后迅速扭转局面,转亏为赢,但这一是因为美国政府提供的救助资金;二是通用的根基庞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且研发能力出众;三是汽车家用汽车市场仍然很有前景,需求量大。而这三点一项也不满足。在国家决心解决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以往吃香的钢铁行业如今是朝不保夕,银行避之唯恐不及,自然不会轻易松口给钢企提供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钢厂经营出现问题就会被无限扩大化,银行别说继续放贷,上门讨债都是家常便饭。其他投资者在投入资金无法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都是望而却步。投资者缺少信心,光凭钢企自身努力想要重振何其难也?

在需求方面,地方政府的“松绑”政策对房市整体颓势提振不大,房屋新开工面积不断下降,尤其是近期受高温、多雨等天气影响,工地工程进度缓慢,新开工工地大幅度减少,建筑钢材整体市场成交明显转淡,现货市场价格也备受拖累,而这种局面很有可能会持续。在这种大背景下,唯有部分钢企“倒下”,减少竞争压力和过剩产能,才能使得整个钢铁行业重新走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而这是顺应潮流的,是政府和市场需要的,所以绝不是最后一家倒下的钢企,未来肯定会有更多的钢企申请破产保护或者干脆彻底破产。这对企业来说自然是最大的不幸,但对钢铁行业的健康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废钢来说也是如此,短期来看,废钢缺乏销路,价格持续下跌,但长期来看,只有市场供需恢复正常,废钢价格才能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在笔者来看,废钢作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在中国是大有发展前景的,短期之内废钢或许因为钢铁行业的不景气、钢厂的陆续停工倒闭而艰难度日,但长久来看绝对是很有前途的。未来部分钢厂退出历史舞台,钢铁行业重新恢复健康,废钢资源更多向大型企业集中而非像现在这样主要集中在散户手中,笔者相信这都是可以预期的。就像亚当斯密说过的,市场是由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废钢行业在经过断臂之痛后终究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虽然阵痛期还会持续一年半载,但只要坚持下去,中国的废钢行业必将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不断创造辉煌。

(关键字:废钢 海鑫 废钢产业)

(责任编辑: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