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势而上,顺势而为——党锡江谈方大炭素的创新经营战略

2014-9-9 11:04:20来源:方大炭素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受钢铁深陷“寒冬”的影响,作为钢铁上游的炭素行业近几年也饱受考验。产能过剩、需求疲软导致价格下滑,再加上原料市场的波动、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市场开发难度的加大和资金回收的困难,不少炭素企业面临着严重亏损。

 然而,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近几年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仍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增长态势,不仅成长为中国炭素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已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规模的优质炭素制品生产供应基地和国内唯一具有生产核级炭素制品资质的生产企业。

  2013年,方大炭素完成炭素制品销售11.1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9.9亿元。2014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1亿元,其主营的石墨电极、高炉炭砖产销量均呈现同比大幅增长的态势;负极材料等炭素新材料生产及销售也有较高涨幅。对此,方大炭素总经理党锡江将此归功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两大推手:科技创新和降本增效。

  坚持创新 科技领先

 2012年,方大炭素提出了‘64321’的发展目标。即到2020年,方大炭素要实现5个目标:实现Φ600mm超高功率电极及配套Φ450mm超高功率电极年产销量为6万吨,实现高炉炭砖年产销量4万吨,实现Φ600-Φ800mm普通、高功率非钢铁用石墨电极年产销量达到3万吨,其它配套小规格产品年产销量达到2万吨,炭素新材料年产销量达到1万吨。

  “这一目标的确立,与方大炭素在科技创新上的稳步推进,是离不开的。”据党锡江介绍,多年以来,方大炭素始终坚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近几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方大炭素始终坚持‘三块齐步走’:第一块是结合信息化技术,提升石墨电极本体和接头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技术。第二块是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方大炭素在国内炭素行业作为龙头企业的技术与装备优势,开展新工艺技术的探索,为市场提供环保、节能的炭素材料。最后一块,是加强与国内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合作研究、开发新型炭材料、核级炭/石墨材料。

  每年,方大炭素都会拨出近亿元的资金,用于企业科技创新的专项投入,即使是炭素行业举步维艰的现在,也丝毫没有吝啬在这方面的投入。而这些投入,也的确给了方大炭素应有的回报。

  近年来,该公司先后有Φ6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锂电池用高端人造石墨负极材料、Φ800mm普通功率石墨电极、电解铝用石墨化阴极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及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石墨电极(高功率和超高功率)、超微孔炭砖成功申报为甘肃省名牌产品;核石墨研制被甘肃省科技厅列为2013年度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项目;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项目列为2012年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支撑工程项目;公司正在申请国家863计划项目——石墨烯/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多孔膜的制备及应用,炭素新材料的研究和生产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此外,方大炭素还已经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山西煤化工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签约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在结合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的基础上,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科技创新为方大炭素的产业转型、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企业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未来,我们希望能够逐步把方大炭素打造成为一个年销售收入50亿元,以高端石墨电极、高炉炭砖为主,炭素新材料为重要补充的大型世界级炭素生产、销售基地。”党锡江介绍说。

  点滴积累 降本增效

  与钢铁如出一辙,炭素行业供大于求的现状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面对行业日趋严峻的竞争环境,成本控制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炭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用了算”到“算了用”,方大炭素的理念也在一步步转变,并在降本上下足了功夫。据党锡江介绍,方大炭素从自身出发,积极推进“低成本战略”,及时制定措施及相应奖惩考核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使全员参与降成本,仅2013年就多增加效益3516万元。

  为了进一步控制生产成本,方大炭素的各单位以成本节约最好的月度指标作为标杆,实行横向和纵向对标挖潜,员工们把纸面上的对标落实到手头上,使得成本的下降大于销售价格的下滑,强有力地拉动了2014年上半年利润的超计划完成。

  “就拿该公司加工厂来说吧,面对生产任务繁重,设备运转时间长等等这些困境,大家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组织各车间开展岗位劳动竞赛,比产量、比质量、比节约,并制定了激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加强各车间工序间的衔接与配合,合理安排车间人员班次,利用一切有效时间,连班加点赶进度,最终保证了产品发货量。”党锡江提到的该加工厂在今年4月份,通过采取多项增产措施和精细化管理,保质保量地完成了1万余吨产量,其中电极完成9千余吨,炭砖完成近3千吨,总产量和电极月产量均突破了历史最好记录,再创历史新高。

  降本增效,就是要靠点滴的积累。2014年以来,方大炭素开展了小改小革、修旧利废等活动,半年多的时间已经初见成效,仅原料二次倒运一项就减少了14813吨。还有小改小革项目,受表彰的就有58项,直接为公司节约了72万多元。

  在党锡江看来,除了这些针对降本增效而推出的措施,保证安全生产也是节约成本的重要方面。在这一方面,方大炭素不敢懈怠,他们坚持开展设备检修SJP管理,持续推进“操检合一”。党锡江说:“在点检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和缺陷,及时处理,就能避免设备产生更大的故障,减少设备检修时间。这也保障了处在生产第一线的员工们的生命安全。”有故障及时发现、立刻处理,不仅提高了设备的综合完好率,让各个生产工序得以连续稳定生产,确保顺利生产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紧贴市场 产销联动

  需求疲软导致产品价格下滑,而企业的生产成本却在不断上升,炭素生产企业的盈利空间在进一步缩小,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国内、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压的很多企业喘不过气来。如果墨守成规,就只能坐着等死。”党锡江认为,只有迎合市场,适时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才能绝处逢生。方大炭素以营销工作为龙头,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总结经验,积极调配公司内部产品资源,高效服务于国内外客户,争取更多优质订单,增加市场份额。

  经济低迷没有影响方大炭素持续攀升的出口量,使得方大炭素长期雄踞行业出口前列和甘肃省出口额第一。在这一点上,方大炭素进出口公司功不可没。他们的坚持,让方大炭素的石墨电极活跃在43个国家和地区的钢厂里。

  “在国际市场上,能够迅速提升方大品牌效应的方法,就是与世界知名钢厂进行直供合作,同时这也是把握终端需求,掌握市场主动权的必须之举。”据党锡江介绍,方大炭素在2013年出口的直供销售量占比已经达到40%。相对于经销商销售模式,直供模式更加考验着进出口的能力,考验着整个方大炭素的生产技术水平。为了提高直供合作比,方大炭素进出口公司已经走访了近百家国外钢厂,炉前跟踪也达到了数十次,并争取到了UHP700电极直供的试用机会。

  在内销市场上,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方大炭素销售公司紧贴市场需求,延伸服务链条,坚持“以销定产”和“以产促销”,强化产销衔接,优化发货保障,咬定目标不放松。以今年四月份为例,从月初开始,该公司就以提高销售计划的准确率和均衡发货的执行率为突破口,把计划分解到周,做实做细的同时,及时督促、跟进各销售区域按时发货。使得当月内销在10日前的均衡发货执行率,就达到了97%。与此同时,生产和销售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地搭配产品加工顺序和结构,减少了设备更换卡具的时间,极大提高了加工设备的生产效率,为生产组织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四月份,他们月度发货量突破1万吨,与产销联动的进一步落实和统筹协调,是分不开的。

  现在,方大炭素销售公司和进出口公司正不断总结以往的生产组织、产销衔接的成功经验,继续“紧盯每一月、紧盯每一周、紧盯每一天”强化落实和统筹协调,以实现方大炭素的经营目标。

(关键字:方大炭素 创新经营战略)

(责任编辑:0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