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表观消费严重低估中国粗钢需求

2014-9-24 9:12:32来源:钢联资讯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有观点认为,2014年上半年,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为3.76亿吨,同比仅增长0.4%,即使考虑到社会库存的持续下降,实际消费增幅也不高。据此推算,2014年中国粗钢消费不超过7.5亿吨,增幅不到1%。

其实,以粗钢表观消费量来论证中国粗钢需求很不科学,导致中国实际粗钢需求被严重低估。因为表观消费量的计算公式为:表观消费量=当年进口量-当年出口量+当年生产量。这个计算公式的最大弊病,是将同期粗钢出口(钢材折算)剔除在外,由此形成悖论,即当期出口量越多,其计算所得的消费量就越少。按照这个推论测算总量需求,中国出口越是强劲,其GDP总量势必越是萎缩,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

实际上,中国钢铁需求从来就包括两个方面:国内需求与出口需求。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今年以来中国钢材出口强劲增长。预计全年钢材出口超过8000万吨,折算粗钢接近9000万吨。由于有关部门错误地将表观消费量等同于全部需求量,而将直接出口排除在外,这就使得2014年中国实际粗钢消费被严重低估。

中国粗钢需求的测算公式应当是:国内产量加进口量(钢材折算)减去新增库存量(产量+进口量-社会库存量=消费量)。按照这个公式测算,2014年上半年国内粗钢产量为41191万吨,进口量(钢材折算)为760万吨,全部粗钢新增资源量为4951万吨。另据市场监测数据,2014年6月末,全国主要市场五种主要钢材社会库存量为1344万吨,同比下降20.56%;据中国钢铁协会统计,6月末会员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为1392万吨,同比增长9.8%。钢材市场库存与钢铁企业库存对冲,总库存同比减少224万吨。上述库存中缺少使用单位,比如汽车、造船、家电等行业库存,但按照“买涨不买跌”的市场法则,在价格持续下行的行情中,使用单位普遍去库存化,其库存应该是下降的,而且是较大幅度下降。据此可以得出结论:2014年上半年中国粗钢(钢材折算)社会库存同比减少,至少没有增加。如果这个判断可以成立,那么2014年上半年的粗钢新增资源全都消费掉了,甚至还有部分前期库存也进入了消费,所以才出现了社会库存量的下降。

由此可见,按照正确公式所计算的上半年中国粗钢消费量为42175万吨,同比增长约为4%,比较用表观消费量所计算的消费量多出了5475万吨,其增幅是有关部门测算增幅的10倍。如果考虑到中国实际粗钢产量大于统计产量的现实情况,上半年全国实际粗钢消费量还应更多一些,大约为4.5亿吨,比有关部门测算的3.76亿吨消费量多出了7400万吨。

也正是因为实际粗钢消费远远高于有关部门的测算数值,所以才使得中国粗钢产量不断创下新高。有关部门受国家统计局委托进行的统计年报表明,2013年中国实际粗钢产量已经超过了8亿吨,据此口径测算,如果2014年中国统计粗钢产量为8.2亿吨,其实际粗钢产量将有可能达到8.7亿吨,加上同期2000万吨左右的粗钢进口(钢材折算),其全部新增资源量将接近9亿吨。如果2014年全国粗钢消费量不足7.5亿吨,那么多出的1亿多吨粗钢究竟去了哪里?不可能都进入了库存,况且钢材市场库存与使用单位库存还都出现了下降。

现代商品经济中,尤其是期货行情中,市场信心十分重要,有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年以来中国钢材价格所以持续下行,不断创下新低,除房地产投资回落、世界矿业巨头全力扩产压价、国内钢铁企业竞相增产抢夺市场份额三座大山压制外,还在于市场信心严重丧失,普遍缺乏“定力”。而将表观消费量视作实际消费需求,将强劲出口作为消费“减分”因素,严重低估中国实际钢铁消费,则放大了市场悲观恐慌氛围,致使钢材价格过多跌落。

(关键字:钢铁 粗钢 粗钢需求)

(责任编辑: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