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风起云涌的2014年铁矿石市场

2014-12-29 9:45:15来源:中商网撰写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关键字折射出铁市运行轨迹 留下的是思索和反省

即将过去的2014年,铁矿石市场风起云涌,变幻无常,当年疯狂的石头在这一年似乎再也疯狂不起来了。创新低、压港、融资矿、供需逆转、基差定价模式、构筑新秩序、资源税改革、合作共赢,等等,这些关键字在铁市频频亮相,它折射出整个市场的运行轨迹和行情变化特点,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和反省。

纵观2014年铁矿石市场运行态势,一个明显的特征,这就是铁矿石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屡创新低。诸如,2014年1月2日,唐山地区66%酸性铁精粉湿基不含税出厂价850-860元/吨,而到了12月15日,同一地区、同一品种的铁精粉湿基不含税出厂价降至530-540元/吨,下跌320元/吨。

同样,进口矿价格亦一路下跌。1月2日,青岛港63.5%的印粉矿价格920-930元/湿吨,北仑港63%巴西粗粉矿价格930-940元/湿吨,到了12月15日下跌至500-510元/湿吨和485-495元/湿吨,下跌420元/吨和445元/吨。年初的普氏62%铁矿指数134.75,MB-62%价格指数134.69美元/吨(CFR,青岛港);而在12月12日普氏62%铁矿指数为69.5,MB-62%价格指数68.99美元/吨(CFR,青岛港),一年间,62%铁矿指数下跌65.25;MB-62%价格下跌指数65.7美元/吨,几乎“腰斩”,创下2009年6月以来最低值,又创5年多来的新低。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期货价格从年初的920元/吨,下跌至近日的465元/吨,跌幅超过45%,又是一个“创新低”。当年“疯狂”的石头再不“疯狂”不了了,铁矿石价格连连“跳水”,这就是2014年铁矿石市场呈现的一个新常态。

2014年铁矿石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经营者及业内人士认为,其原因只要看一看这些关键字:“供需逆转”、“压港”、“融资矿”,等等,就能一清二楚。这也是2014年铁矿石市场呈现的又一大特征。
今年铁矿石市场供需出现逆转,持续供大于求,港口进口矿库存居高不下,“压港”严重,在年初中国港口铁矿石库存(沿海25港)为8419.7万吨,到了12月中旬,港口铁矿石库存10417万吨。

据业内人士市场调研显示,今年铁矿石“压港”是一个“新常态”。5月16日,全国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总量,达到1.1475亿吨,创新纪录,与年初不足9000万吨的存量相比,增幅接近三成。在2008年,全国港口的铁矿石存量锐增,但最多也只有5500多万吨,现在不仅翻番,且大有涨下去的趋势。“压港”这个一度变得十分陌生的词,已成为北方各港口的普遍情况。

导致铁矿石的严重“压港”,根本原因是供需关系的“逆转”。所以“供需逆转”是2014年铁矿石市场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关键字之一。而造成供需逆转的与“融资矿”不无关系。

利用铁矿石融资获取短期资金,在2014年的铁矿石贸易圈迅速蔓延开来。一些经营者介绍说:“铁矿石融资,贸易商参与的人最多。拿铁矿石去银行做抵押,银行给出的贷款最多是铁矿石原价的70%,中国港口上堆积的铁矿石有至少1/3在做铁矿石融资,压港的铁矿石差不多有1.1亿吨。”

“融资矿”导致今年进口矿大幅增长,供需关系出现逆转,已成为铁矿石市场的一种压力。2014年1-10月,我国进口铁矿石77843万吨,同比增长17.0%。预计2014年全年进口铁矿石9.4亿吨,同比增长14.7%。业内人士指出,过多的金融资本和游资进入铁矿石领域,导致其价格波动加大,增加了钢铁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2014年铁矿石市场运行的另一个特点亦如同一些关键字那样:构筑新秩序、基差定价模式、资源税改革,这些关键字折射出铁矿石市场变化轨迹和未来运行趋势。

一些经营者谈到,在前些年铁矿石被扭曲,价格被人为大幅拉涨,使价格与价值相背离,我国钢铁企业的利润这疯狂有石头所吞噬,国人的建立铁矿石市场新秩序呼声越来越高张,呼吁重构铁矿石定价机制。

尽管铁矿石市场已经供过于求,但价格仍多次反弹,波动幅度很大。尤其是长协价格与现货价格严重“倒挂”,形成这特别是局面,业内人士指出暗箱操作的招标价格已经成为普氏拉升指数的利器。因此,在2014年,对定价机制的重构呼声再起,建立铁市新秩序。

因此,“基差定价模式”在2014年铁矿石流通领域破茧而出。2014年8月,日照钢铁集团与永安资本、中信寰球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在日照签订了国内首单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标志着铁矿石期货的定价功能迈出实质性一步,认为这或许是铁矿石基差定价具有里程碑意义,有利于国人取得博弈价格的话语权。

上海钢贸商会副会长任庆平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们对铁矿石市场价格变动十分重视,这直接关系到钢铁生产成本,几十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中国在进口铁矿石价格的定价上缺乏话语权。

这次,国内第一单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的诞生,是对长期以来铁矿石的“一口价”定价模式的一种挑战和冲击。“期货价格+基差”定价新模式,是铁矿石定价模式的一个创新:有利于铁矿石市场化定价进入新时期,有利于我国钢铁企业掌控铁矿石使用成本,有利于钢铁产业链对铁矿石资源合理分配。有了基差定价以后,买卖双方的定价更加自由,同时,也有利于稳定购销关系。这也是建筑铁矿石市场新秩序的一种探索和尝试。因而,“基差定价模式”成为2014年铁矿石市场令人关注的一个关键字。

临近年末,铁矿石贸易领域对“资源税改革”这一关键字似乎更为关注和重视了,矿山、矿商及终端用户,都对铁矿石资源税改革寄予期待,认为此次改革的大方向就是要将目前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个思路已经基本确定。在铁矿石供需形势发生逆转、价格持续下跌的今天,国内矿山企业已经到了“不减负不行”的地步。

如果明年启动铁矿石资源税改革,“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那么,国内矿山将得到减负,亏损局面得以改变,此举将直接涉及铁矿石市场运行态势。所以说,“资源税改革”这一关键字的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

2014年国内铁矿石市场的这一连串关键字,记录了铁矿石市场运行轨迹,印证了铁矿石价格创新低的预期,同时,也带给业界诸多启迪和思考。

思考之一,当今的铁矿石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逆转,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格局正在形成。然而,供需双方对市场的博弈远未结束。国际矿山在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下,已经采取了与过去不同的竞争策略。国内钢铁企业和矿山企业仍需适应这种变化,加强自身的调整,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更加成熟。

思考之二,铁矿石市场新秩序的建立和完善尚需进一步加大力度,铁矿石供应链各个环节都要为之而努力,多给力,确立公平、透明、合理的定价机制,维持铁矿石市场平稳向好运行,规范、健康、有序发展。

思考之三,针对当前铁矿石企业的困难局面,应建立铁矿石资源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大型铁矿石集团建设,促进中小型矿山的兼并重组与联合,坚决淘汰不符合条件的矿山,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矿山企业集团,解决好布局分散和集中度低的问题。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通过科技降本、对标挖潜、严控三项费用等方式,不断挖掘降低生产成本的空间,促使铁矿石企业新一轮发展。

思考之四,铁矿石步入供大于求的“新常态”时代,钢铁企业和矿山寻求新的平衡关系,铁矿石价格最终降至新的平衡点。在铁矿石市场新秩序中,通过扩大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规模来扩大指数定价的样本规模,才是公平定价的基础。因此,要不断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培育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建立和谐、理性的供求关系和供需双方长期稳定的战略协作,建立稳定、长远、互利共赢关系和合作机制,真正实现矿山、钢厂“共赢”。

(关键字:铁矿石 铁矿石市场)

(责任编辑: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