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加强质量建设、实现品牌经济,才能引领产业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使我国钢铁行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得到提升。”1月16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的钢铁行业质量工作暨品牌培育交流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指出,当前,质量和品牌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把质量和品牌放在转型升级、质量效益提升的突出位置上来。没有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的建设,就难以推动钢铁行业的产业升级,就难以推动行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
此次会议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迟京东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和原材料司派代表参加会议。
是时候研究质量体系和品牌建设了
当前,钢铁行业运行面临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质量和品牌建设。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82270万吨,同比增长0.9%;1月~11月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91%,而2013年1月~11月份同比增长7.82%。
朱继民表示,粗钢产量增速大幅下降说明我国钢铁行业生产消费出现重要拐点。2014年1月~11月份,我国共出口钢材8361万吨,11月份创历史新高,达到1100多万吨,预计全年出口钢材接近9400万吨,比2013年增长50%左右。如果没有大幅度出口,国内钢材市场情况更加严峻。去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增速也在下降,呈现微增长或负增长。
2014年,行业经济效益虽然比前两年有所好转,但在整个工业行业中仍处于最低水平。2014年1月~11月份,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只有0.74%,是效益最低的工业行业。尽管行业实现利润244亿元,但是扣除投资收益等收入后,钢铁主业的利润就微乎其微了。“从行业形势来看,钢铁行业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已经非常必要和紧迫。”朱继民说。
在探讨怎样深入认识和理解质量这一概念时,朱继民以我国造船板生产企业和日韩企业对比进行说明:“企业都觉得我们生产的船板品种、质量完全能够满足造船行业的需要。但是,我们这个满足需要是表面的,是量上的满足。从质量的稳定性来看,好的企业的产品批批稳定,每个炉次都稳定。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质量虽然都在控制范围之内,但批批有差别。在供货方面,我国能够按照造船需求分段交货、整体交货的企业不多。在服务方面,真正能够天天在造船厂进行服务,将反映出的问题24小时之内解决的企业就更少。”
“这说明,我们在质量问题上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我们现在经常讲的满足需求,都是在数量和品种结构上提出的,但是真正在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稳定性、用户满意度,以及挖掘潜在需求共同研究开发上,差距仍然很大。”朱继民指出,“德国现在正在实行工业4.0,要将信息化和自动化高度融合,是智能化制造的终端,以及物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的革命。发达国家已经在进行了,而且进展比较好。”
“因此,仔细研究与国际发达钢铁企业的差距,我们不仅仅存在质量和品牌的差距,在产业集中度方面,在市场竞争的秩序方面,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矛盾需要解决。当前,市场机制、法治建设等宏观层面的改革、创新都在推进,但我们不能等到宏观条件都改善了,才去研究品牌和质量问题。从微观、从企业来说,研究自己的质量体系建设和品牌建设,保证质量的一贯制,研究制造业怎么向服务业转型的问题,我觉得的确是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朱继民强调。
约40%产品实物质量水平达国际先进
对于钢铁行业品牌质量遇到的问题,朱继民谈道:“目前,钢铁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钢材产品实物质量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只有约40%的产品可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大家都说,有那么低吗?这个数字可能还是比较高的。过去,以国际先进标准制造出来的好像就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了,实际并不是这样。不是说化学成分、物理指标、表面质量达到了标准就算是国际先进水平了。现在,不仅是硬性标准,还要从质量稳定性、质量的一贯性、服务水平、与客户制造能力的衔接等一系列指标综合衡量。从这个角度看,能达到40%这个指标已经很不容易了。”朱继民解释道。
“此外,部分高性能钢铁新材料仍依赖进口。企业国际化水平低,还未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品牌。质量发展的环境还不完善,影响质量发展的问题大量存在。产品同质化;价格竞争仍然是市场竞争的基本手段,还远远没有进入到品牌竞争的高级阶段;假冒和劣质产品充斥市场、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问题大量存在。这些问题对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朱继民补充道。
朱继民强调:“但是,不管市场有多少乱象,作为企业来说,质量和品牌建设,谁抓得早、谁抓得细,谁就可能能率先进入竞争的高端。今后,市场严冬是个常态,谁能够先拥抱春天,取决于你的质量和品牌,取决于你的体制和机制,取决于你的商业模式,取决于你的技术创新的水平,取决于企业整体的效益。”
多举措提升质量、培育品牌
为进一步推进钢铁行业质量品牌建设,朱继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要加强领导,加强总体规划设计,实现系统协同。企业的主要领导要切实把质量、品牌作为工作的一个重心,一把手应当投入相当大的精力。质量、品牌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不懈的工作。
二是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做好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加大钢铁产业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的同时,立足自主创新,强化新品种、新工艺开发,根据产业发展及经济发展需要,重点开展建筑桥梁用钢、能源用钢、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汽车与轨道交通用钢以及高品质特殊钢品种的研究和开发,满足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关键钢铁材料支撑。同时,针对制约产品质量升级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展研究。此外,钢铁产品升级换代迫切需要加快标准的制定、修订。
三是推进先进管理方法应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企业要根据自身管理特点,加强卓越绩效模式、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质量统计技术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结合产业链上下游实际,将管理理念、方法和先进标准贯穿到质量设计、控制和改进全过程。开展质量对标活动,通过对标来提升质量水平,是企业最直接有效的管理手段之一。“尤其是生产制造业用钢的企业,一定要和高端制造业沟通,系统研究用户对质量的真正要求是什么,看自身到底还有哪些差距。通过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企业进行实物对标、标准对标、绩效对标,促进产品质量提升和管理创新。”朱继民指出。
四是注重用户需求,培育钢铁品牌。“做质量工作的人员,应该深入到用户当中去,与用户掌握的最高标准进行对比。”朱继民指出。在新常态下,用户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选材用材时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对钢材表面质量、尺寸精度、规格供应等方面要求更为苛刻;用户服务模式更加倾向于品牌企业和产品的选择,更加注重满足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为此,钢铁企业要加强产品质量攻关和持续改进,保证产品功能特性稳定地承载品牌价值。要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加快建立现代配送加工、电子商务等高效便捷的营销体系和网络,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用户要求,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面对下游用钢新变化,要推动以供给为导向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推广应用和持续跟踪改进的服务体系,在实施创新过程中发展用户和培育品牌。
五是发挥“金杯奖”平台作用,争创钢铁优质品牌。“目前,‘金杯奖’已经成为钢铁企业创建品牌、宣传品牌的平台,越来越得到行业的重视和企业的认可,要继续发挥好‘金杯奖’平台作用,瞄准世界先进质量水平,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品牌,向下游用户和社会推荐高质量、高性能的优质产品。”朱继民说。
此次会议还举行了2014年度“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奖”,冶金产品实物质量认定“金杯奖”“特优质量奖”的颁奖仪式。共有3项产品获“产品开发与市场开拓奖”,156项产品获“金杯奖”,8项产品获“特优质量奖”。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技发展中心“金杯奖”工作人员介绍了2015年“金杯奖”填报要求。东北特钢抚顺特殊钢、兴澄特钢、鞍钢、武钢、南钢和番禹钢管等7家获奖企业进行了质量品牌培育工作经验交流。来自90多家钢铁企业、地方钢铁行业协会共1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关键字:钢铁 钢铁行业 质量 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