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10时37分,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2030毫米冷轧厂酸轧产线成功轧制出板形良好的第一卷钢。据悉,2030毫米冷轧项目全线建成后,生产的汽车板将主要用于轿车、乘用车和客车的外板、内板、内部结构件,家电板主要供应国内知名电器厂家生产家用电器面板、内部件和电脑机箱等。作为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的第一条生产线, 2030毫米冷轧厂酸轧产线试车成功,标志着武钢防城港项目已经进入投产准备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武钢投资的防城港项目不远处,就是宝钢投资的湛江项目。该项目于2012年5月27日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后,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在发改委门前难抑激动亲吻批复文件, 在全国引发“吻增长”一说。3年多来,宝钢湛江项目经历了“开工仪式后停工”、“工地动静不大”、“投资额被压缩”等一系列质疑,如今,1号高炉将于今年9月点火的消息被反复提及,似乎是要打消一切市场顾虑。
在这两大同时期获批的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项目再次同时高调地向市场“宣战”时,却传来了鞍钢集团“叫卖”旗下资产以及重庆钢铁再次接受财务资助的消息。
鞍钢集团已于6月26日以2.35亿元的价格在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旗下攀钢矿业宜宾有限公司100%股权。而为了偿还中钢设备有限公司部分债务,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日前也同意接受关联子公司——朵力公司以实物方式提供的财务资助人民币近1.19亿元,而2015年度本公司已经接受财务资助(含本次)累计人民币15.18亿元。
“钢铁行业是不会死的,但有的钢铁企业会死。大浪淘沙,优胜劣汰,一批钢铁企业肯定会出局。”6月24日,在2015钢铁企业精益管理实践高峰论坛上,全联中小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说出了这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去年,中国钢铁行业的产能和产量已经进入峰值平台弧顶区。今年初以来,大中型钢铁企业开始亏损,民营企业效益也大幅下降。“去年行业吨钢利润还可以买两斤排骨,今年恐怕一斤筒子骨都买不到了。”赵喜子说,“现在钢铁企业的负责人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我们还停留在高增长的惯性思维中,认为再咬咬牙就可以挺过去,再等几年就可以熬过寒冬,那就错了。春天再也等不来了,因为新常态是不可逆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钢铁产能膨胀已经到了不可抑的地步。据中钢协统计,2014年,中国粗钢产能高达11.4亿吨。同期,中国的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跌3.4%至7.38亿吨,是30年来的首次下降。《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中国中远期粗钢消费量的最高峰可能出现在2015年至2020年。目前看,中国钢铁消费增量空间已极其有限。另外,近年来,钢铁产能过剩、低价竞争使得钢企纷纷陷入亏损泥潭,兼并、重组乃大势所趋,钢铁行业国企改革预期也逐渐增强。
赵喜子说:“现在要研究新常态下钢铁企业怎么活。”
摆在武钢防城港以及宝钢湛江两大钢铁基地面前的挑战是,在中国钢铁消费的滞涨期甚至是回落期如何坚持投产?尽管都定位为高端板材产品,但距离较近,又都定位于东南亚目标市场,“两虎相争”,如何解决市场容量有限,可能产生结构性过剩的问题?
对此,赛迪智库副研究员赫荣亮评论指出,武钢和宝钢布局两广沿海地区,符合全球钢铁产业的沿海发展模式,同时,也可以为占领国际市场留出提前量。他认为,两大钢铁基地主营板材品种,建设精品钢材基地,除了调整产业布局,重要意义还在于着眼未来,适应未来数十年国内的钢铁需求变化,并为未来钢铁出口做准备。这两个项目的出口优势在于紧邻东盟和印度,南亚和东南亚是未来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是未来重要的钢铁消费地区。“在国内消费升级的拉动下,以及外部‘一带一路’南亚和东南亚出口增长的带动下,这里将成为中国钢铁全球化布局的重要起点。”他说。
而随着钢铁行业国企改革预期渐强,鞍钢等集团已经在试水突围。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鞍钢进行资产转让或许就意味着已在集团层面启动国企改革。事实上,早在今年5月12日,鞍钢集团已将下属某公司12.5%的股权转让给德国蒂森克虏伯钢铁欧洲股份公司。
毋庸置疑,国家政策对钢铁行业的力挺以及规范极为重要。近日,有工信部权威人士透露,经过3个月的意见汇总、修改和完善,《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已制定完成,并即将进入最后的审议阶段,有望于7月份出台。有人士指出,该行动计划有望助力钢企削减产能、降低生产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使钢铁行业脱困。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指引下,钢铁市场的出口环境将发生重大改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相对较为薄弱,基建设施落后,有大量的钢材需求,所以钢铁出口的前景将十分美好。
(关键字:钢企 转型 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