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冰冻期,央企武钢“自救”的一举一动,都格外令市场关注。
9月15日,武钢集团一相关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45名员工转型当协警,只是集团下属公司的一次尝试,是为了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他们仍然是武钢职工,身份、薪资、组织关系三不变。”
武钢集团官网消息称,9月8日,武钢集团首批派遣的转型当协警的45名职工,前往武汉化学工业区服务,董事长马国强等领导现场送行。据称,武钢将陆续派遣300余名职工去其他企业或单位的协警、保安和物业等岗位。
武钢的这一举动颇受关注,甚至被解读为武钢拉开了用工改革大幕,迈出了“人员能进能出”的重要一步。
其实,武钢的非钢产业发展起步较早。
公开信息显示,近年来武钢先后试水过金融投资、建筑、天然气、物流、食品饮料等,也有曾被社会误解的“390亿元养猪”。武汉即将开园的园博会也将有武钢非钢产业身影,武钢快餐中标了园博会员工餐厅。
“仍然坚持钢铁主业,其他的业务也可以去做,只要能盈利,就可以去拓展。”武钢集团一内部人士向长江商报介绍非钢产业时说,目前非钢产业发展不太理想。
时下,受大环境影响武钢发展陷入困局。那么,非钢产业能拯救武钢吗?连日来,多位接受采访的学者认为,武钢发展非钢产业属无奈之举,受其管理模式等多因素影响,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发展壮大。
300名员工当协警保安背后
300员工当协警保安,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对武钢的高度关注。
武钢集团官网消息称,9月8日上午,武钢集团的首批派遣职工,旗下全资子公司武汉钢铁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武钢重工)45名职工从武冶厂区集中出发,赴武汉化学工业区当协警。武钢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马国强等人现场为职工送行。
武钢的官方微信“幸福武钢”中称,在送行仪式上,马国强称赞武钢重工率先响应集团号召,尝试走出了第一步,意义重大。他称武钢要把人力资源盘活,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这样既有利于个人发展,也对武钢未来竞争有利。
45名职工中,年龄最大的职工52岁,最小32岁,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机床工、造型工、焊工等。
消息称,45名员工只是武钢“走出去”为社会服务的一小部分,预计将有300名员工转型当协警、保安、物业人员等。此外,武钢重工还在开拓其他社会渠道,如武汉市江夏区等外部市场。其实,在此之前,武钢重工已有17名落聘职工转型当保安,逐步取代外聘保安。武钢重工是武钢集团旗下的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核心企业,在职职工约2000人。
“低增长、低效益、低价格、高压力,这将是钢铁行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常态。”9月15日,武钢集团一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武钢重工已关停了一批持续亏损、扭亏无望的单元和产线,精简了职工队伍,产生了不少冗余职工。因生产线合同不饱满,职工收入得不到保障,同时为缓解“做事与不做事之间的矛盾”,所以抽调部分富余职工到武冶物业分公司安保大队,外派到化工区从事协警工作。
武钢集团党工委相关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这批派遣职工的身份、薪资、组织关系三不变,无论在哪里工作,仍属于武钢人,武钢仍为其缴纳“五险一金”。“作为央企,这么多年,武钢从未没有将工人推向社会、推向地方政府。”这名人士说,曾有人解读武钢的这一举措为“拉开用工改革大幕”“迈出了人员能进能出的重要一步”,这是误读。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一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作为大型央企,武钢有6万多名职工,不会轻易辞退冗余劳动力。从派遣职工年龄看,都是进入武钢较早的职工,如将其辞退,或将引发社会问题,采取目前这种安置方式比较稳妥、人性化,也为这批老职工提供了生活保障。
9月17日,武汉大学一教授认为,武钢员工转型当协警在降本增效,同时,通过发展非钢产业尽最大可能反哺钢铁主业。在钢铁行业不景气时期,这一做法值得肯定。
全面开花的非钢产业
“绝不添加任何人工色素、防腐剂等。”9月15日,武钢快餐中标的武汉园博会员工餐厅开业时作出承诺。
武钢快餐只是武钢非钢产业的一个细微缩影。长江商报记者梳理武钢的非钢产业发现,其非钢产业布局已成全面开花状态。
早在2004年底,一些诸如快餐、外卖、家政、机车票预订等跟主业严重脱节的城市生活服务业,相继在武钢麾下涌现。
上周,长江商报记者在青山区调查发现,诸如快餐、预订机票等武钢的非钢产业仍然在正常经营。武钢服务中心对外提供的服务还有会议摆花、家具定制、艺术培训。此外,管道疏通等项目也都在实施。
长江商报记者以要订机票为名拨打武钢服务中心电话,一名自称是武钢差旅中心的工作人员礼貌地回答了询问。记者以要找武钢召之即来城市服务中心,该工作人员迅速告知了联系电话。
“我们只是利用原有设备、人员,在原有的运营基础上将相关产业变为盈利性质。”9月17日,武钢一内部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餐饮、家政等原本就有,现在只是走向市场。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进军城市服务业外,武钢还涉足建筑业、投融资、天然气、自来水、物流、农业等众多产业。比如,武钢建工承接多处地产建设业务,至于青山区的天然气、自来水等,几乎全部由武钢包揽。而金融投资方面,武钢是汉口银行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为13.34%,仅次于第一大股东联想控股15.33%。此外,武钢还开办有小贷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武钢农业。武钢源通生态农业武汉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武钢服务集团出资200万元,武汉金玄通商务策划公司(简称金玄通)出资300万元。武钢服务集团注册资本4.2977亿元,旗下有武钢快餐、武钢物华科技、武钢物业、武钢旅行社、防城港城市服务以及武钢农业共6大公司。金玄通注册资本400万元,系一位名为普玄的人士个人持有,他是武钢农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武钢农业在江夏区租了千亩土地,租赁期限30年。目前,武钢农业生产的果蔬除了供给武钢外,也对外销售。
对此,武钢集团一内部人士称,农业只是武钢旗下非常小的板块产业,武钢服务集团是武钢“1+9”相关产业板块中的一项。所谓“1+9”,即以钢铁主业为中心,以矿产资源、国际贸易、物流、高新技能、冶金工程及配备制作、钢材深加工、资源归纳使用、金融和现代城市服务业共9大关联板块为辅。
武钢发展非钢产业曾饱受不务正业的质疑。上述武钢集团内部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解释称,一方面,从2008年开始,钢铁行业整体迈入寒冬,至今仍在冰冻期,主业不振,希望靠辅业来反哺。另一方面,武钢自身的包袱尤其是人员包袱相当沉重。
公开信息显示,高峰时期,武钢有12万名工人,即便是现在,仍然有6万多名工人,而真正的钢铁工人可能不足2万人,其他人员分布在非钢产业公司中。同行业中,宝钢工人大部分跟主业相关,鞍钢主业和非主业各约占一半。
上述武钢集团内部人士称,以往,武钢通过补贴方式,维持着非钢产业的运营,后勤集团也是依靠补贴,对内部职工免费服务。那时,钢铁业利润可观,这些补贴对集团而言没什么负担,但现在主业难以走出低谷,再补贴就很困难了。因此,就要想方设法寻求非主业的突破。
多元化的隐忧
此前,武钢的非钢产业目标是,“十二五”期末,非钢产业收入超过1100亿元,占集团营收30%。
在2011年前后,武钢对外公布的非钢产业情况相当喜人。2011年,武钢非钢产业的营收600亿元,占总收入的28%,利润20.8亿元,占集团利润近60%。建厂53年来,首次超过主业。而在2013年,武钢占营收总额36.7%的非钢产业,贡献利润占比超七成。
其实,早在武钢大力拓展非钢产业时,就有人士担忧其经营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更有业内人士预计,2015年武钢非钢产业贡献利润将远低于2013年。
9月18日,天风证券一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长期以来,央企武钢的思维、管理模式并非属于真正的市场化,甚至包括旗下的城市服务业,服务对象也多为集团内部,吃的垄断饭。城市服务业属于高度市场化的行业,一旦走向市场,其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都面临挑战。同样,物流等行业也都存在竞争力的考验。武钢在这方面有一个适应过程,需要不断改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副教授亦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从武钢布局的非钢产业九大板块来看,武钢的矿产资源和国际贸易目前并不占优势,尤其是矿产资源,前期的较大投入至今尚难以收回成本。钢铁行业整体行情低迷,高新技能、冶金工程及配备制作、钢材深加工三大板块,也难有很好的起色。现代城市服务业,如果武钢做自身的市场,服务武钢职工(包括退休职工),可能还可以,但如果想从市场崛起,走出武汉,辐射全国,也较困难。至于投融资领域,武钢在这方面也较弱,版图并不大。不过,武钢新任掌门人马国强是财务出身,或许会有动作。
“关键是思维和人才。”一名长期从事资本运作的人士表示,武钢人的思维仍缺乏市场气质,这在激烈的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信息时代,市场变化很快,如果反应不灵敏,往往容易丧失机会,这也是国企钢企竞争不过民营钢企的原因。此外,受多种因素影响,武钢人才流失也较严重,作为国企,武钢也拿不出吸纳人才的高薪。
在这位人士看来,作为拥有庞大资产的武钢,应该组建智库团队,在坚持做大做强主业的同时,对非钢产业进行合理战略规划,长远布局,集中资金和人才,大力拓展武钢的优势项目,塑造拳头产品,这样才能形成竞争力。
武钢微商城包括家电商城、中粮食品商城、水果商城及汽车4S店等。此外,武钢海尔商城也已上线。
困难之中,武钢将目光转向非钢产业,寻找新的增长点。
内外兼修马国强发起“自我救赎”
收回外包半年降低成本9000万,武钢大跃进后遗症举步维艰
陷入困境的武钢,再一次踏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这一次,武钢不再是全面开花式的产业布局,而是对内“收回外包业务自己干”,对外实施“走出去”战略。
近日,武钢集团方面向长江商报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上半年,通过收回外包业务自己干,武钢节省费用近9000万元。同时,武钢还中标宝钢连轧机辊道项目。
事实上,这是武钢发展陷入困境后的“自我救赎”之举。
公开资料显示,继今年6月首亏后,7月份,武钢的亏损面进一步扩大。武钢集团官方微信发出了“你知道武钢的形势究竟有多严峻”的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从武钢集团了解到,武钢发出了“战危机、保生存,守住盈亏底线”的动员令,提出了“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降本增效措施,以应对严峻形势。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钢铁行业仍然整体处于冰冻期,对武钢而言守住盈亏底线压力非常大。
不过,亦有学者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除了钢铁寒冬之外,此前大跃进式扩张留下的后遗症,也给武钢的发展增加了巨大压力。
那么,马国强时代将如何突围?
“武钢、宝钢合并的可能性较小。”9月17日,武钢集团内部一人士分析称,武钢、宝钢早年进行的兼并重组项目还没消化完,包袱还很沉重,而钢铁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短期内,钢铁行业这种大型兼并重组可能不会发生。
武钢集团党工委一相关负责人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武钢会按照此前制定的战略规划走下去,错误的会及时纠正,不会有新的大动作。
行业困境
钢铁行业持久的寒冬背景下,包袱沉重的武钢集团过得并不轻松。
早在今年8月中旬,武钢集团官方微信“幸福武钢”中就多次提到“你知道武钢的形势有多严峻”“武钢人怎么看待生死存亡这件事”。多条微信中称,今年以来,国内钢铁行业一片惨淡。在全行业“需求下降、产量下降、价格下降、环保加压、整体亏损”的大背景下,钢企经营困难,举步维艰。
据了解,今年6月,武钢集团迎来首亏,7月份,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上市公司中,武钢股份上半年业绩也不太好看。半年报显示,公司营收345.18亿元,净利润5.2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0.61%和9.81%。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需求不足及原材料价格上涨,都对钢铁行业业绩增长带来压力。
中钢协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出现近20年来首次下降,由于传统用钢行业增长动力不足,致使钢材需求持续下降,导致钢材价格持续下跌。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去年底的83.09点跌到6月末的66.69点,降幅达19.7%。而钢材价格指数持续突破有指数记录以来的低点。钢价下跌的同时,作为原材料的铁矿石价格却连续上涨。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由4月10日的每吨46.84美元上涨至6月末的每吨59.19美元,涨幅高达26.4%。
对于钢企的生存困境,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在钢铁行业12亿吨产能、8亿吨产量、5亿吨需求的现实中,钢企去产能的压力非常大,武钢也不例外。预计未来,钢材需求还会萎缩,短期内钢企仍难走出寒冬行情。
除了钢铁行业整体行情,钢企自身缺乏竞争力也是重要原因。
9月15日,武钢集团一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在国际上,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包括武钢在内,国内不少钢企缺少竞争力,走出国门很难。而在国内,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严重过剩,加上高耗能高污染,资金占压严重,这些都不利于自身发展。
“目前,武钢的有些产线不饱满,有些产线不赚钱,只能停产,导致部分员工没有活干。所以,集团公司和外面有联系的单位商定,分流一些职工。”上述人士说,冗员多、产品弱,像这种零敲碎打的方式分流员工只是杯水车薪。不过,这也是一种办法。
对于武钢大力拓展的非钢产业,该人士说,目前,武钢一些与钢铁主业相关的非钢业务,如氧气、工业气体、废渣等,利润较稳定,但规模小,贡献的利润有限,这点微薄的利润被主业亏损的大潮淹没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武钢发行了期限3年、票面利率4.38%、规模为70亿元的公司债,再加上不少美元融资,以及人民币贬值美元升值,导致的汇率风险增大。这些因素加剧了武钢的财风险。
扩张后遗症
“除了钢铁行业处于冰冻期的影响外,此前大跃进式扩张留下的后遗症也不容忽视。”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有武钢内部人士这样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从2004年底开始至今年6月退休,邓崎琳执掌武钢帅印长达10年零6个月。这期间,邓崎琳并未沿着刘本仁一手创造的武钢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走下去,而是以技术和规模相结合,不断壮大武钢集团规模。
公开信息显示,2010年,武钢上报的产能规模为6000万吨。而在重组鄂钢之前,武钢产能不到900万吨。通过力推中西南发展战略、海外矿产资源扩张、防城港项目推进及非钢产业拓展等战略,重组鄂钢、柳钢、昆钢,武钢晋升为国内排名前五的大型钢铁企业。
实际上,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实施多年,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曾用“满篇苦涩”来形容几次兼并重组。徐乐江称,宝钢花了17年时间才基本解决上钢、梅钢十几万人的安置问题。
武钢重组鄂钢后,鄂钢并未走出亏损泥潭,反而使得武钢的包袱更加沉重。2014年,鄂钢无奈被从上市资产中踢出。今年初,邓崎琳在鄂钢召开干部大会,再次调整人事,并号召鄂钢转型、二次创业。
而昆钢、柳钢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武钢与柳钢合作建设的防城港项目推进非常缓慢。9月9日,武钢、柳钢分手的传言变成了现实。
邓崎琳时代的另一个大手笔是投资海外矿山资源。
2008年,重组鄂钢、昆钢和柳钢后,武钢集团的钢铁主业产能已从以往的不到900万吨拓展到3000万吨。邓崎琳决定,像国内其他企业一样,到澳大利亚、巴西等地投资矿山。
武钢集团先后通过股权购买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在巴西、加拿大、非洲等地布局了8个矿山,锁定的海外权益资源量达数百亿吨。不过,武钢海外矿山的铁矿石品位较低,根据武钢集团曾公布的矿山情况报告,矿石品位大多在20%—30%之间。
资料显示,目前,武钢集团收购的利比亚矿山一期项目已于去年投产,正在建设中。位于澳大利亚的二期项目威拉拉铁矿石也在正常运行,但其他矿山仍处在初期探测期。而在巴西投资一处矿山被停止开发。在加拿大投资的Bloomlske铁矿也已停产。
显然,海外矿山资源并不能为武钢集团带来福音,反而会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上周,武汉某大学学者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邓崎琳主掌武钢的10年,步子迈得确实有点大,在产能严重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现在的武钢不得不想办法消化掉大规模扩张结下的苦果。
马国强如何拯救武钢
新任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已经开始布局,希望通过“自我救赎”拯救武钢。
“马国强董事长为人低调,一般是只做不说。”武钢集团外宣办主任孙劲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目前集团仍按照先前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前进,一旦发现有错的地方会立即纠正。
不过,长江商报记者通过查询梳理“幸福武钢”微信内容,发现了马国强拯救武钢举措的端倪。
8月12日,武汉市市长万勇到武钢现场办公。马国强介绍时称,钢铁主业按照减量、提质、增效的思路进行生产布局,并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涉及到城市服务、节能环保等领域,努力在当前钢铁“冰冻期”内,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马国强多次提到盘活人力资源、降本增效等。9月8日,他现场为首批转型前往武汉化工区当协警的45名员工送行。
种种迹象表明,马国强试图通过内外兼修,深挖人力资源,干好自己的活儿,同时将富余人员送出去,到市场中去竞争,达到降本增效、开源节流目的。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近段时期,“自己的活儿自己干”“业务回归”等在武钢工人中的言论中出现频率较高。此前,武钢有不少业务外包给社会公司,小到生产现场的保洁,大到井下补强支护和生产设备的维保、大修等都外包了。如今,武钢开始逐步将这些业务回归。
“业务回归,除了能解决大量冗余人员工作问题,还能降低公司经营成本,主动保效益。”武钢资源集团一人士说。
武钢集团提供给长江商报记者的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程潮铁矿、金山店铁矿、大冶铁矿等业务回归,累计减少外委采矿项目36个。这些业务回归,不仅为公司节省费用8944万元,相关公司还开辟了新的维保模式,相关技术得到了传承。
武钢也开始人员“走出去”战略。300名员工转型当协警保安、中标宝钢连轧机辊道项目成功进入宝钢市场等,均显示武钢在突围。
不过,一券商人士认为,武钢的这些举措虽然有些成效,但要摆脱困境仍较难。在他看来,武钢应加强科技攻关,做大主业,等待行业转暖时迅速崛起。
有人猜测,武钢、宝钢合并,或是武钢突围的捷径,来自宝钢的马国强执掌武钢无疑加剧了这一传闻。国金证券研报认为,两家钢企整合并非空穴来风,合并后能实现优势互补。
“钢企首要任务是去产能,而兼并重组要靠市场主导。”一名钢铁行业人士认为,从目前钢铁行业大背景看,两家整合的可能性较小。
9月17日,武钢集团内部一人士向长江商报分析称,武钢、宝钢早年进行的兼并重组项目还没消化完,包袱还很沉重,文化融合难题仍未破。目前,全国范围看,重组成功的案例不多。而钢铁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化,因此,短期内钢铁行业这种大型兼并重组不会发生。
今年上半年,武钢通过收回外包业务自己干,节省费用近9000万元。同时,武钢还中标宝钢连轧机辊道项目。这是武钢发展陷入困境后的“自我救赎”之举。
(关键字:武钢 非钢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