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金融化正出现微妙变局 震荡料加剧

2015-10-12 8:56:55来源:中财网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政策及不断缩小的投资回报,正将国际大投行驱逐出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创新改革及银行、券商等机构业务的成熟,则驱使他们接手这些业务。

国际投行大撤退
  2013年开始,国际大型投行在全球大宗商品上的手脚开始撤退。

“监管部门正在重新审视允许银行交易实物商品的规则,打算改变这一实施数十年之久的规则。”这正是当时华尔街投行在大宗商品上不测际遇的开端。

而在此之前,据路透报道,可能负责监管银行的美联储官员,都无法真正掌握银行的交易活动。

根据市场人士的分析,投行涉入大宗商品的方式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大宗商品产业需要为各个业务开展大规模融资,而投行与为其提供资金的金融业联系紧密。二是大宗商品变成金融交易资产使得银行充当了“仓库”的角色。二者结合,大型投行用各种“花招”牟利便有了条件。

据报道,过去十年,投行利用现货大宗商品库存挪移,做了不少事情,比如限制供应、提高售价等。其必要途径便是由此引起的现货价格和金融市场价格双双发生的变动。铝价一度在供应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仍出现上涨,就是因为仓库出货大排长队。

美国参议员因此抨击银行等金融机构插手大宗商品库存业务导致了价格上涨。而在这之前,银行就受到沃克尔规则的限制而不得不缩减大宗商品自营业务。

大宗商品受牵连?

追溯源头,商业银行正式跨入大宗商品产业是在2003年,当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首次批准商业银行交易实货商品。2013年,高盛集团、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士银行、巴克莱和德意志银行等,都已成长为商品现货交易市场的巨头。十年间,全球能源、金属、农产品等市场经历了价格剧烈波动期。

2013年,中国经济调结构,资源消耗性发展模式被放弃,美联储也进入推出量化宽松的讨论期,全球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华尔街投行纷纷撤离大宗商品,全球大宗商品去金融化浪潮正式开始。

摩根士丹利将旗下大部分全球实物石油交易业务出售给俄罗斯最大油企Rosneft。德意志银行也表示,出于监管及利润恶化压力,将退出能源、农业、工业金属和纺织品交易业务。

2014年1月,美银美林表示,将出售欧洲电力和天然气销售及交易业务。3月,摩根大通以35亿美元现金出售该行实物大宗商品资产和交易业务,包括全球原油、北美电力、北美天然气、欧洲电力等业务。4月,巴克莱宣布将退出大部分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包括金属、农产品和能源业务。高盛则剥离了金属仓储业务Metro International Trade Services。

就在国际投行大举退出商品市场之际,大宗商品市场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下跌。投行的退出是否是商品价格暴跌的推手还不得而知。市场人士认为,也许并不是时间上的巧合。

而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国际大投行的退出,中国的银行和经纪商,却在抓紧进入这个领域,构建投行业务结构成为不少券商当下的主要任务。在接盘完成后,商品市场能否掀起新波澜,也是一个未知数。

四季度大宗商品市场震荡料加剧
  目前,大宗商品的投资回报已经下降至16年来最低。由于中国需求放缓、商品库存增加,能源、金属及农产品等产业资本正在遭遇流出。分析人士认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趋势已经确定,但在中国经济形势演变的过程中,商品价格波动料将加剧。

文华商品指数从2011年2月11日触及的223.94点,一路跌到今年9月29日的115.62点。很多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跌至成本线附近甚至成本线以下,部分商品价格不及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产业资本正在加速撤离,继嘉能可在铜锌业务上大撤退之后,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大宗商品巨头来宝集团(Noble Group)计划大幅削减铜锌业务,一些资深的金属交易员将离开公司。

国际主流投行对大宗商品价格的看空态度空前一致。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纷纷祭出看空大宗商品的报告。

花旗集团商品研究报告称,供给过剩和全球经济疲软意味着“很难判断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跌至底部了。”花旗集团在未来3至6个月内看空石油、铝、铂金、铁矿石和小麦等商品。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多数大宗商品价格已经触底这一点可能“毫无争议”。

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主管Ruchir Sharma曾表示,中国工业经济放缓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增长造成打压,同时,包括俄罗斯卢布在内的货币贬值,又阻止了一些企业的减产计划,“对于大宗商品的漫长冬季须有所准备。”

尽管如此,中国“胃口”的伸缩可谓是大宗商品的“晴雨表”。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分析人士倾向于认为,在中国需求未有实质性改善或替代国需求真正崛起之前,大宗商品熊市仍将持续,预计未来一到两年仍处于震荡筑底阶段。今年来看,四季度伴随着经济形势的演变,年底之前价格波动可能会加剧。

香港致富证券北京研究院研究员闫奕锦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景气度指标继续在荣枯线之下,企业利润增速降至阶段性低位,投资增速持续处于下降通道之中。虽然消费稳定,外贸顺差也维持在高值,但难以阻挡三季度实际GDP增速破7的走势。

国泰君安证券宏观研究团队今年3月底在研报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已经7年过去了,全球经济可能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筑底和美元阶段性见顶,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正在筑底,过度悲观的预期有望被修复。从大类资产轮动的角度,大宗商品可能正处在黎明前。

华联期货研报分析认为,2009年至2011年的产能扩张导致工业品几乎全面过剩。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也导致了需求的持续疲软。商品的去库存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中国改革预期及政策对冲了疲软的数据,以换取结构调整时间,这种政策的激励对冲疲软的供需面使金属价格波动加大。

兴证期货研发中心总经理郑智伟认为,如果出现供应端减产的现象,则有可能引发市场出现一波报复性的反弹,但未来大宗商品要真正走出这波熊市,仍然要依赖于需求的恢复,他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印度经济的增长能否弥补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缺口。

(关键字:大宗商品 金融化 震荡)

(责任编辑: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