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布2015年3季报,公司前3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52.7亿元,同比下滑9.08%,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3元,去年同期公司净亏损54亿元,同比大幅度减亏。公司在实现资产剥离整合和经营调整之后,业绩复苏复合预期。
资产结构调整到位,盈利回暖逐渐显现。公司于2013年开始,逐渐剥离盈利能力较差的铝加工业务资产,进行产业链收缩,专注于上游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产业链的盈利能力的强化。客观上,这一经营战略的调整为公司的盈利提升创造了客观基础条件。公司去年至今年以来陆续缩减电解铝亏损产能,在保护企业经营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原铝价格持续下行,拖累整体产业链价格下挫。由于国内外经济增长的疲弱,全球铝需求持续下行,从而导致铝现货价格的大幅下行。年初至今,国内铝价下跌20%,从而进一步拖累上游氧化铝原料价格。我们判断,由于氧化铝供给结构相对较好,在电解铝出清缓慢的条件下,子行业仍将保持一定盈利能力。但长期来看,随着行业盈利的持续萎缩,电解铝产能收缩将是大概率事件,从而继续拖累上游氧化铝的价格,公司作为国内氧化铝行业的龙头企业,未来盈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扭亏仍需通过改革增效,行业兼并值得期待。国内电解铝价格较去年同期仍大幅下滑,但是公司毛利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1个百分点。一方面,得益于氧化铝业务板块盈利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得益于公司经营管理调整后成本端的下降,主要产品电解铝和氧化铝制造成本同比分别下降约7%和8%。我们在去年年末电解铝行业报告中提出:公司依托上游铝土资源和氧化铝板块,在调整经营的条件下,将会迎来业绩的拐点。现在来看,逻辑有所印证。但从行业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司要实现扭亏仍需要通过对内运行和国企改革和行业重组来实现,在行业经历大幅恶化的背景下,不排除公司兼并重组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
维持“增持”评级。2015-2017年,国内铝价11500、11500、13500元/吨的假设下,预计公司EPS为0.01、0.00、0.05元/股。股价对主业回暖的预期反映相对充分,而国企改革有望在今明两年进一步落实,公司长期发展值得关注。维持“增持”评级。
(关键字:中国铝业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