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数据的真实性一直令国际观察人士有所怀疑。而比起7%的官方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数据,那么中国方面所发布的仅有4%的城镇失业率数据,或许就更加不可靠。
美国每月第一个星期五发布的非农就业数据,一直是全球投资者所最为关注的经济指标,因为虽然这个数据也有争议,但是仍能从中窥出美国经济的大致全貌,并指引投资者的资金方向。然而,与之相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官方就业数据,就根本不会引起包括中国政府官员自身在内的任何人的关注。事实上,无论实体经济如何波动,中国官方失业率数据十几年来一直显示在4%左右,从表面上看,中国永远稳坐充分就业的宝座。但大家都清楚实施情况并非如此。
部分业内专家暗示:中国的实际失业率是官方数据宣称的2倍多,原因在于,中国统计失业率数据使用的是“登记法”而不是调查法,而出于种种原因,很大一部分的失业者并不会主动去政府相关部门登记失业,因为即使登记后,相关的失业金福利保障也要通过很繁琐的认证程序才能领取到,并要附加许多苛刻条件。因此,许多失业者,尤其是新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会依靠家人接济生活,而不会在政府失业名册上挂名。
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券商伯恩斯坦(Bernstein)战略学家帕克(MichaelParker)进行了一些有趣的调查,以帮助大家理顺对中国经济和其就业市场的人士偏差。他特别研究了拥有庞大客户群的三个公共求职网站,即前程无忧(51job.com)、智联招聘(zhaopin.com)和58同城上的数据,结果显示,对于拥有对口技能的白领而言,就业市场确实看起来不错,这意味着苹果手机和星巴克咖啡这样的中产阶级消费品仍将有市场,但是非技术工人的就业状况就黯淡失色了,而这正是经济和就业市场的真正风险所在。
帕克指出:好消息是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需求看来不错,表示劳动力的转型比较顺利。但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回答一个真正的问题:随着中国GDP放缓,中国的服务行业足够大吗,能够接纳所有那些失业工人吗?
汇丰银行经济学家屈宏斌和他的团队花了整年的时间观察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困惑,并举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促使中国方面在经济转型方面行事。他指出,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增加经常会使小型工业部门和参与自然资源的主要产业付出代价。跟据屈的观察,主要产业比服务业更加劳动密集,所以这样的转型在短期将带来净负影响,尤其是当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美联储将开始加息的时候。所以,在这样混乱的环境中,改变增长模式需要更多的勇气,来直面就业市场的阵痛。
而事实上,这种失业盲区并不仅限于中国。甚至整个区域内,各国政府都把低失业率作为经济健康运行的证明。比如,那些曾对日本经济衰退感到震惊的人再次被失业率仅为3.4%的数字愚弄。韩国也有着相似的低失业率,但这并没有阻止上万抗议者因工资下降于上周末要求总统朴槿惠下台。这或许是因为东亚地区的文化使然,使得民众更不愿承认自己正在失业的状况。而亚洲地区亲属之间比西方更亲密的关系,也使得民众在短期失业时更习惯于依靠亲友生活,而不会主动向政府请求救助。
不过中国的经济规模以及在供应链中的主导角色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因此,仍然相对敏感的就业问题依旧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更多关注。而此前,中国政府已经承诺会在日后发布更准确更有说服力的新版调查失业数据,这一系列数据能否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认可,并成为投资者的指引路标,大家还需要拭目以待。
(关键字:经济转型 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