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15年,焦炭市场持续疲软、低迷,价格震荡下滑,焦化企业经营不佳,亏损严重,厂商对于2016年的焦炭市场行情仍不看好,尤其是1、2月份,整个焦炭市场不会出现新的起色,价格以盘整下行为主,几乎不可能出现反弹行情。
据经营者在销售中反馈的情况,2015年,煤炭焦炭市场呈现的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而引发的供大于求矛盾进一步加剧,导致社会库存持续高企,煤焦价格连续下跌,煤企效益大幅跳水,行业亏损严重。以山西地区为例,2015年年初的二级冶金焦出厂含税价850-880元/吨,到年末降到510-530元/吨,下跌340-350元/吨;河北地区的二级冶金焦厂含税价从年初的960元/吨,降至年底的660元/吨,下跌300元/吨,价格的跌幅创历史之最,持续低位运行。据专业机构的统计,2015年全年焦炭价格延缓单边下跌走势,平均较年初下跌380元/吨,下降幅度达到39%,创十几年来的新低。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步入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下游的钢铁企业面临经济增速减弱带来的重重压力,钢铁产能过剩,市场需求减少,钢价进入20年来的新低,众多钢厂减产、限产,有的甚至关闭,对焦炭等原料消耗下降,统计显示,国内钢材消耗量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下降,粗钢产量也同步在20年来首次下滑,作为原料供给端炼焦煤市场需求萎缩,供给相对过剩,价格单边下行,销售压力加大。
由于焦炭市场的持续低迷,价格震荡下跌,焦化企业普遍亏损。2015年,煤炭行业经济下滑明显,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约有90%左右的煤炭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出现断崖式急降,由去年同期盈利450.2亿元变为亏损8.1亿元。由此导致不少地区的煤矿减产,停产,焦化企业开工率下降,产量减少。2015年前11个月的焦炭产量41232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400万吨,降幅5.5%。同样,国内的粗钢产量和生铁产量也双双下降,降幅2.2%和3.1%。由于钢铁企业产量下降,对焦炭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因而焦炭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没有因焦化企业开工率下降而缓解,遏制焦炭价格的反弹。
对于2016年元月的焦炭市场行情,经营者及业内人士似乎并不看好,因为目前影响市场行情的因素不少,仍需引起重视和关注。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焦炭市场供给过剩的格局在很长时期内难以改变,支撑价格反弹的动力不足。尽管2015年国内一批焦化企业停产,落后产能被淘汰。据统计显示,全年减少产能1900万吨,但当年仍有几千万吨的新增产能,目前全国的焦炭产能达到6.5亿吨,而需求量最大也在5亿吨左右,过剩1亿多吨,而焦炭产能过剩的局面不会很快改变,去产能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要经历一个“阵痛期”。在2016年,整个焦炭市场继续呈现供给过剩、需求不足、供需失衡、供过于求状态依旧,而在1、2月份的这种局面更会凸现,遏制价格的反弹。
二是需求萎缩的现象还将延续,在未来一两月里不可能消除,且更为明显。1、2月份,是钢材市场的传统淡季,受元旦、春节假期的影响,钢材需求明显减少,而这段时间,钢厂检修增多,产量下降。进入12月之后,钢厂的产量已经在持续下降。据中钢协统计显示,12月上旬参加统计的会员企业粗钢、生铁和钢材日均产量分别为157.83万吨、154.43万吨和150.31万吨,环比分别下降1.71%、3.33%和0.32%,由于钢厂的检修、减产,在1、2月份,钢厂对焦炭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减少。焦炭市场需求萎缩,难以支撑价格的回升。
三是终端用户“控采压价”采购策略和焦企“量价挂钩”的销售模式,成为遏制后期焦炭市场价格反弹的阻力。由于钢价的持续下跌,钢铁生产企业亏损严重,按照目前的钢材市场价格,钢厂的主要钢材亏损额大都在300元/吨,有的钢材亏损额更高。面对亏损的压力,钢厂将降本增效放在首位,而降本重要环节,从原料的源头上着手,控制采购量和压低采购价,化为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用,减少采购成本。最近一些钢铁企业又将焦炭、炼焦煤的采购价格向下调整。焦化企业为缓解销售压力,消化库存,加速资金周转,采取“一户一议”、“量价挂钩”等灵活多变的优惠措施,“以价换量”,吸引下游终端用户订货。这样,钢铁企业的“控采压价”和焦企“量价挂钩”,促使后期焦炭市场价格的震荡下行。
从上述这些因素来看,预见在元月和2月份,国内炼焦煤市场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如果煤矿、焦企不限产,焦炭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将会继续加剧,焦炭价格在目前基础上将会继续下跌的可能性。
业内人士认为2016年如果钢铁行业形势没有好转,预计国内焦炭市场难以走出独立行情,价格以低位运行为主,平均价格水平将低于2015年。
(关键字:焦炭 焦炭市场 焦炭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