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业,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最早提出“盐铁专营”的是齐国丞相管仲,之后,汉武帝又将其上升为国家政策。自汉朝起,这项政策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时间。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以钢为纲”还是这种政策的延续。
在物质稀缺的年代,中国人可能只在书本里对产能过剩有过粗浅的认识。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工业产能极度缺乏。为了“超英赶美”,全国上下甚至不惜砸锅卖铁全民大炼钢铁。由于缺乏科学的生产方式,许多炼出来的钢质量极差,根本就不能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钢铁主管部门被撤销,同时,政府放松了钢铁业对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民营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诞生。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 础性作用,钢铁企业被迫积极参与竞争,努力改进生产技术,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不在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持续提高产品质量。
1996年,中国的钢铁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跃升至世界首位。钢铁是工业的粮食,“口粮”充足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中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可以说,中国经 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是与几代钢铁人的辛苦努力分不开的。随着中国逐步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 入,钢铁业开始从供不应求逐步变成供大于求,直至现在的产能严重过剩。
《2014年~2018年中国钢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钢铁行业盈利水平下降既是产能过剩引起的后果,也是产能过剩的直接表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整体处于盈亏的边沿,使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下降,从而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专家表示,中国钢铁产能出现过剩,企业自身具有重要原因——企业不顾市场需求,一味追求规模扩大,盲目做大做强,产能冲动导致企业“做大做僵”。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的《201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共有50家钢铁企业入围该榜单。实际上,这一入围数量是10年来的最低,2014年和2013年分别为51家和54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钢铁行业的基本情况。
(关键字:钢铁 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