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钢铁:产能过剩导致投资回报下滑 多地限期清理煤钢等僵企</h1>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1">
	<span>2016-6-7 8:37:34</span>来源:<span>经济参考报</span>作者:<span></span>
	</div>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2"><a title="投稿" class="v2_content_ico01">投稿</a><a title="打印" class="v2_content_ico02">打印</a><a title="收藏" class="v2_content_ico03">收藏</a>
	<!-- Baidu Button BEGIN -->
<div class="bdsharebuttonbox">
<a class="bds_more" data-cmd="more">分享到:</a>
<a title="分享到QQ空间" class="bds_qzone" href="#" data-cmd="qzone"></a>
<a title="分享到新浪微博" class="bds_tsina" href="#" data-cmd="tsina"></a>
<a title="分享到腾讯微博" class="bds_tqq" href="#" data-cmd="tqq"></a>
<a title="分享到微信" class="bds_weixin" href="#" data-cmd="weixin"></a>
<a title="分享到人人网" class="bds_renren" href="#" data-cmd="renren"></a></div>
</div>
<script>window._bd_share_config={"common":{"bdSnsKey":{},"bdText":"","bdMini":"2","bdMiniList":false,"bdPic":"","bdStyle":"0","bdSize":"16"},"share":{}};with(document)0[(getElementsByTagName('head')[0]||body).appendChild(createElement('script')).src='http://bdimg.share.baidu.com/static/api/js/share.js?v=89860593.js?cdnversion='+~(-new Date()/36e5)];</script>
<!-- Baidu Button END -->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3">
		<ul>
			<li><b class="v2_content_ico04">导读:</b></li>
			<li>中国的投资回报率(ROI)连续多年大幅下滑。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从1993年15.67%的高水平持续下降,2000年至2008年稳定在8%至10%。</li>
		</ul>
		<ul>
			<li><b class="v2_content_ico05">关键字:</b></li>
			<li>钢铁 产能过剩 投资回报</li>
		</ul>
		<div class="clear_hu"></div>
	</div>
	<div class="over_x"><p>中国的<b>投资回报</b>率(ROI)连续多年大幅下滑。有数据显示,中国的投资回报率从1993年15.67%的高水平持续下降,2000年至2008年稳定在8%至10%。金融危机后,投资回报率水平再度大幅下降,2014年已经降至2.7%的历史低点。用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的话说,中国经济的症结不是速度而是投资回报率下降。</p>
<p>投资回报率直线降低的背后,是中国巨大的过剩产能和严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现实,去产能迫在眉睫。</p>
<p>一场以去产能为任务之首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正在各地打响。《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深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甘肃、贵州、吉林、辽宁等省区市采访了解到,各地已经或正在制定去产能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其中普遍注重退出旧产能与培育新供给统一,注重构建产能出清、准入等机制建设,注重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不过,考虑到客观存在的稳定风险、地方利益等因素,仍需要优化政策环境,构建去产能的动力机制及产能结构优化长效机制。</p>
<p>地方布局去产能</p>
<p>在地方去产能布局中,各地普遍既做&ldquo;减法&rdquo;也做&ldquo;加法&rdquo;,在重视人员安置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推动<b>产能过剩</b>行业转型升级。</p>
<p>&ldquo;已经制定了初步方案,用三到五年时间再关闭退出煤矿510处,压缩煤矿规模7081万吨左右。&rdquo;贵州省能源局局长张应伟说,到2020年,该省煤矿总数将从1260处减少到700处。</p>
<p>广东省在供给侧改革方案中明确,到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p>
<p>江苏省也出台了系统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方案,其中明确2016、2018、2020年三阶段目标分解表,如到2018年底,分别压减煤炭、<b>钢铁</b>、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产能700万吨、1255万吨、600万吨、800万重量箱、330万载重吨,并基本出清僵尸企业。</p>
<p>&hellip;&hellip;</p>
<p>《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全国范围内的去产能工作&ldquo;攻坚&rdquo;氛围渐起,多数省份已制定了细化方案和试点计划。</p>
<p>在产业结构相对较重的资源型省份,如甘肃省,提出探索保留产能与退出产能适度挂钩,通过兼并重组提升综合竞争力,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甘肃酒钢集团共计划淘汰铁产能200万吨、钢产能300万吨,分别占总产能的18.2%、21.7%。</p>
<p>与此同时,各地都在有针对性地打造新增长点,因地制宜扩大有效供给。在浙江省,除了腾笼换鸟淘汰&ldquo;低小散&rdquo;块状经济的过剩产能外,还通过打造百个特色小镇来培育新的有效供给,聚焦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贵州省实施&ldquo;百企引进&rdquo;和&ldquo;千企改造&rdquo;,对传统产业的1000户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并聚焦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行业等&ldquo;长板&rdquo;和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ldquo;短板&rdquo;。</p>
<p>健全产能出清和准入机制</p>
<p>记者注意到,在目标明确、任务较重的形势下,各地正着手构建产能出清机制和准入机制,并着力推进产业链整合、产业内部转移及国际产能合作等。</p>
<p>据了解,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建立产能出清机制。广东省详细提出包括建立&ldquo;僵尸企业数据库&rdquo;、分类处置僵尸企业等八项内容的《去产能行动计划》,包括出台国有企业出清重组僵尸企业促进结构优化的指导意见,以及省属国有企业出清重组僵尸企业促进结构优化的实施方案。</p>
<p>贵州省能源局副局长胡世延说,当地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计划在煤炭行业选择三至五家主体企业率先突破,为整体推进探索有益经验,以做好职工安置为重点,处理好企业资产债务。</p>
<p>与此同时,健全产业准入机制,严控产能增量。江苏省宿迁市研究制定了《关于建立工业投资项目准入评估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对属于严重过剩产能行业和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坚决不要,不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贵州省明确,三年内原则上停止审批新建煤矿项目,新增产能的技术改造和产能核增项目,一律实行减量置换。</p>
<p>一些地方还提出,将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改进经济运行监测和风险预警,建立完善设备注册制度和产能监测体系,形成包括生产能力调查、测算、发布在内的工业产出和产能利用监测预警制度。<br />
&nbsp;<br />
此外,多地正着力于促进产业转移,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甘肃省提出,积极推进一批重点企业,到中亚、西亚等国家投资兴办生产线,进一步提高企业国际产能合作水平。广东提出三年累计推动珠三角地区1600个项目转移落户粤东西北地区,三年累计新增境外投资额达400亿美元,初步形成境内外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p>
<p>一些生存压力较大的企业,也开始主动转移、升级产能。&ldquo;逼得没办法,要淘汰的都是近年上的新装备,不&lsquo;走出去&rsquo;就变成废铁了,还要雇人看着。&rdquo;甘肃酒钢集团董事长陈春林说,酒钢正在突破困难与牙买加商谈建设一个产业园区,其中包括转移榆钢公司100万吨的钢铁产能项目,并将根据后续市场及资源情况,对其扩能改造,形成200万吨产能规模。</p>
<p>去产能宜加强市场化手段</p>
<p>专家表示,旧的经济增长动力在下降,新的动力没形成,中国未来更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p>
<p>《经济参考报》记者发现,多个省份已经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或去产能方案中,均提出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企业规范化退出。但部分地方官员、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客观存在的稳定风险、地方的利益考量等仍需要通过优化政策环境,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去产能的动力机制和产能结构优化长效机制。</p>
<p>一是在继续营造积极的政策环境,适当调整干部考核。部分基层干部和专家建议,适当调整强化干部考核政策等,一方面加强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对完成去产能清理僵尸企业的&ldquo;硬任务&rdquo;强化考核,另一方面考虑因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适当调低相应考核指标。同时围绕有利于完成去产能的总量目标,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机制创新。</p>
<p>二是继续营造更加市场化的环境,鼓励产能有效出清。多地经信委人士表示,产能出清宜加强市场化手段,重在标准建设和监管,更多用统一的绿色、安全、技术等标准来衡量,促进产能出清。</p>
<p>三是推动财税等政策创新,从源头遏制盲目扩张。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我国税制以增值税等间接税为主体,且税款征收环节主要放在生产制造环节,这种利益机制易诱导地方倾向于扶持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建议在长期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的同时,可考虑在间接税征收环节做一些调整,如主要间接税在消费环节征收等。</p>
<p>四是针对产业发展大数据欠缺等问题,在更大范围内建立长效协防机制。对于一些地方存在实际整体产能远超统计数据的情形。部分专家建议,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设定相关行业的总量&ldquo;天花板&rdquo;,并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常态监督与及时纠错机制。</p>
<p>(关键字:钢铁 产能过剩 投资回报)</p></div>
	<div class="v2_comtent_info04">(责任编辑:0018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