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边去产能,一边增产量”
“2016年1-5月,全国钢铁产量大省,河北、江苏、山东粗钢产量分别为8352.27万吨、4590.98万吨、2919.63万吨,三省粗钢产量高于上一年同期的8327.8万吨、4492.8万吨、2768.3万吨。这表明3个钢铁大省去产能陷入越减越多的怪圈。”
——媒体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提出“产量为何越去越多”的问题。
“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产能和产量不是线性关系,产能可以通过政府倡导、企业自愿,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制办法逐步压减,但是产量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也就是说通过去产能可以使落后或者相对落后的装备退出市场,但是产量在合理的产能利用率下,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河北去产能不仅仅是‘去’,还着眼于通过去产能来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的提质升效。”
——针对有媒体报道河北省一边去产能一边增产量的问题,河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河北省政府新闻办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表示。
2.“债转股能否解除钢铁行业困局?”
银监会日前就《关于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金融债权债务处置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指出,支持产业基金投资钢铁煤炭骨干企业。鼓励产业基金,尤其是地方政府成立的产业基金,对负债率较高、产品有市场、有竞争能力的钢铁煤炭骨干企业,进行投资入股,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很多企业无法维持正常运营,股息分配几乎没有,股权价值提升更是无从谈起。而债权的清偿顺序先于股权,银行债转股后的回收不确定性更大。不仅如此,非上市股权的退出更难,流动性更差,银行的压力将增大。因此,除非有政策优惠或强制性指令,银行很难有合理的商业动机来做债转股。”
“尽管债转股可能使金融机构成为问题钢企的重要股东,但金融机构本身并非“企业医生”。债转股不应成为一种强制裁定机制,即便将债转股钢企定义为有潜在价值,暂时遭遇市场困难,并且把相关银行债权定义为潜在不良债权而非现实不良,但问题钢企的康复之路仍然高度不确定。因为,问题钢企之所以陷入困境,更多地是宏观经济气候、行业境遇困窘等宏观和中观因素,而改善公司治理则仍属于微观因素。政府救助更多地应是注资、监督、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财务投资人角色,而不是积极股东角色。”
——质疑债转股方意见
“如果债转股能够有序的在债权人和传统的钢铁煤炭企业得到双方认可,对于整个行业非常有积极意义。我们做了一下简单的测算,钢铁产业大中型企业的存量目前高达4000亿左右,从今年7月底到年底,上市公司和一些重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的债务大概有1400亿到期,压力非常重。除了“借新还旧”的方式以外,我们认为债转股对降低企业的负债率还是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能够降低后续的融资成本。从我们大体的判断来看,债转股有望在集团层面率先取得执行,不管是对上市的钢铁企业还是对非上市的钢铁企业都有比较积极的意义。但同时也强调一点,更希望看到的是,非常优秀的钢铁企业,比如宝钢、武钢等龙头类的好企业,进一步去疏解他们的困难,让强者恒强,对于不规范的企业,我们还是倾向于建议他们采取市场机制的方式,正常地优胜劣汰。”
——支持债转股方意见
3.“下半年去产能堪忧”“去产能,有信心”
“截至7月底,我国钢铁去产能仅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7%,国家发改委连连发出‘军令’。8月10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一文,再度表示要全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称化解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表决心的背后,则是尚无新政只是重申、沿用此前的政策,且上半年实施效果不甚良好,由此引发了业界担忧。”
——北京商报《钢铁去产能下半场堪忧》
“总体上来看,上半年主要做的工作是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地方。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28个省区市将去产能的方案报国务院备案,也就是目标已经分解完毕。同时,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已经拨付给28个省区市,还包括中央企业。下半年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目标任务的分解、政策的落地转到实质性推进钢铁去产能。对完成全年任务,我们有足够信心”
——7月25日,在2016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
(关键字:钢铁 行业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