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和县碳素产业是从七十年代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资源与市场两头在外的传统产业,目前已成为兴和县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全县碳素产业历史及现状
碳素,即人造石墨,由石油废焦经压型、高温焙烧和石墨化处理加工而成的一种新材料。以其耐高温、耐挤压、耐氧化、耐磨损、导热导电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化工、电子、冶金、医疗、航空航天、核工业等领域。
早在1958年,兴和县就成立了兴和县石墨制品厂。后来二轻系统的麻绳厂改为电碳厂,专门生产各种电碳产品。六、七十年代逐步发展壮大,期间成立了柔性石墨制品厂、联合电碳厂等碳素企业。八十年代中后期进行了技改扩建,1986年新建了碳素制品总厂,是全县最大的碳素厂,当时人们称为扩建。九十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原有企业实行了体制转换,并有企业新建。其中影响最大、最为阵痛的转制企业是碳素总厂,1996年被鸿茅集团兼并,2001年被北京皇家艺苑收购,更名为兴永碳素有限公司。
目前兴和县投产的碳素企业有八家,分别为兴永碳素有限公司、木子碳素有限责任公司、青山特种石墨碳素有限公司、天和碳化有限责任公司、宏远电碳厂、兴旺碳素有限公司、鑫源碳素有限责任公司和华瑞碳素有限责任公司。这八家企业均分布在城关镇境内,现有企业总资产8.4亿,从业人数700-800人,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年总用电量达2亿多度,主要产品是各种规格的石墨电极、高纯石墨碳块、细结构石墨、石墨阳极、石墨复合材料、特种碳材料等,产品品种达50多个。
(一)主要炭素企业现状
1、兴永碳素有限公司
兴永碳素有限公司是全县碳素产业的龙头企业,是全国6大碳素公司之一。该公司是2001年12月份由原国有企业兴和县碳素制品总厂转制后成立的一家民营企业,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碳素制品生产企业,该企业生产设备配套、工艺技术先进、监测手段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拥有8个生产车间,两套辅助车间,年生产能力前工序3万吨,后工序(石墨化)3万吨,为国内碳素企业产品规格最多、品种最全的一家大型综合碳素生产企业,取得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0环保体系认证,公司先后被评为“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内蒙古发展与创新优秀企业”、“内蒙古自主创新50强企业”和“中国民营科技优秀企业”等荣誉称号。
2、兴和县木子炭素有限责任公司
兴和县木子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份,是生产细结构石墨系列产品的专业厂家,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拥有一条完整的石墨系列产品生产线,拥有先进的检测手段,现阶段产品有四大类:导电石墨材料、细结构石墨材料、等静压石墨材料、对导电石墨材料和细结构石墨材料。公司拥有自营进出口权,是中国碳素协会、电碳协会会员,2005年通过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2007年被自治区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细结构阳极获国家发明专利,同时被国家发改委确立为优先发展新材料,2010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3、兴和县青山特种石墨碳素有限公司
兴和县青山特种石墨碳素有限公司位于兴和县兴旺角工业园区B区,是一家生产特种碳素制品的企业。于2005年8月招商引资入驻我县的企业,同年建厂,2006年试运行。公司现有员工52人,其中技术人员21人,中专学历以上12人。生产工艺工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年生产能力达到8000吨。主要产品有:高纯石墨碳块,细结构石墨方、天然石墨块及精细加工石墨材料等。主要生产线有两条,一条高纯石墨生产线,一条细结构石墨线。现有设备:500吨双面模压成型机和300吨卧式振动成型机各一台,3台2000升和2台600立升双轴搅拌混捏锅,直径1200mm和1800mm高压浸渍成套设备各一套,4R3216摆式磨粉机,双掍破碎机各一套,HTE60热油炉4座,2座13室环式窑,精加工线一条。
4、兴和县天和碳化有限责任公司
兴和县天和碳化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兴和县兴旺角工业园区B区,公司于2005年9月2日成立,2006年1月试运行生产,是一家利用高科技碳化碳素制品的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有先进的碳化炉16座,大型变压器2台,以及部分科研设备。公司现具备年生产15000吨的产品生产能力。2009年至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累计8000多万元,上交税金近300万元,被兴和县委政府评为“地方优秀企业”。
5、内蒙古兴和县宏远电碳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兴和县宏远电碳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8年,1974年转产为电碳产品。公司占地面积7325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3平方米,产品有高纯石墨、机械密封抗磨材料、人造金刚石用石墨材料,电机用电刷毛坯四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型号规格的电碳制品。并在四大系列产品的基础上又先后开发研制成功“三高”石墨、核聚变应用石墨、玻璃碳制品、石墨陶瓷复合材料等系列产品。其中机械密封抗磨材料1992年2月、11月获得自治区优秀新产品奖和企业技术进步二等奖。产品“核聚变反应堆用高性能石墨复合材料”2005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863”计划引导项目。产品“石墨陶瓷复合材料(HTHZ)”填补了国内空白,在2004年获得了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经中国航天六院试用,各项指标均达到技术要求,已被列为航天六院火箭推进器喉衬材料的重点供应材料。“特种碳材料规模化生产”项目于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二、行业特点及企业技术装备情况
由于碳素产业为我县的传统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几十年的技术改进及经验积累,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技术队伍。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逐年提高,同时产品的质量、档次也同步提升。
碳素企业的主要设备有:煅烧炉、挤压机、振动模压成型机、焙烧炉(包括环式窑、倒焰窑等)、浸渍设备、石墨化炉(包括与之配套的硅整流变压器)、数控车床等等。这些设备大部分企业都已成套配备,且除了倒焰窑外,多数是国内较为先进的设备,有力地保证了碳素产品的质量,兴永公司在2003年成功研制出1200×400×300、Φ640×400两种方、圆形高纯石墨产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2005年“大规格高纯石墨产业化项目被定为国家火炬计划。宏远电碳厂2002年研制的石墨陶瓷复合材料和核聚变用石墨分别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乌兰察布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木子碳素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成功研发了模压高纯石墨阳极产品,添补了国内空白。这些成果的取得与近几年我县碳素产业走产学研联合之路是分不开的。湖南大学碳素系、清华大学材料系、中科院山西煤化研究所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是我县碳素企业的主要技术支撑。他们的介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县碳素产业的发展,层出不穷的碳素产品将不断涌现。
三、碳素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原料石油焦、煤沥青等价格飞涨,碳素成本不断攀升。
2、产能供过于求,产品出现滞销。
3、虽然在2008年,自治区就我县碳素产业出台了双边优惠电价政策。我县碳素企业大多数规模小,生产布局分散,缺少专业化协作分工和规模效应,产品档次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实际我县碳素企业均未能享受到双边优惠电价这一优惠政策。
4、碳素产业一直是我县的优势产业,也是我县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国内多数同行业发展陷入疲软,我县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碳素行业亦不能独善其身。其主要表现在市场空间变小,活力不足,价格下滑,利润缩水。高附加值、精深加工产品品种少、量小,所占份额不大,还不足以承载和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我县的碳素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托国内钢铁产业的发展,而当前国内钢铁产能过剩严重,国际钢铁产业持续低迷,因而以中低端产品为主打的我县碳素产业格局将很难再有大的发展空间。依托现有的基础,尽快做好结构调整,已经是碳素业继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做好这项工作,碳素产业各企业是内因,政策扶持和外部关注是外因,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碳素行业产品转型升级,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势在必行。
5、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制约碳素产业的发展。
要彻底改变我县碳素行业当前的困难状况,增强行业凝聚力,就要使我县的碳素企业团结起来,共同组建一个大型的碳素集团,形成联合重组的集团化经营体制,能够有力地应对市场的冲击,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下一步发展方向
从世界发展趋势看,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几家大的碳素企业主要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我国为碳素产品出口大国,年出口量在80万吨左右,但科技含量不高,发达国家多以此为原材料进行再加工。为此,我国一定要走科技兴企之路,大力研发碳素新材料。
兴和县发展碳素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兴和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不仅是三省通衢之地,而且很快将实现公路铁路交汇,原料及产品的运输相当便利。二是能源充足。全县现有输变电总能力达100多万千伏安,且新落户企业和原企业均享受自治区双边交易优惠电价。三是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兴和县是自治区生产碳素产品规格最全、产量最大、市场最稳定的旗县。四是拥有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兴和县碳素产业经过近五十年的发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懂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管理人才,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还培养了一大批熟练工人。
碳素产业下一步目标是要继续大力培育和扶持碳素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更具特色化方向发展,按照规模调大、技术调高、产业调新、产品调优、市场调外的原则,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发各种特殊功能材料,如生物炭(人造心脏瓣膜、人工骨、人工肌腱),各种热解石墨,再结晶石墨,炭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及纳米碳等高端产品。
今后,要积极地实施产学研联合,组织生产高精尖产品,从而实现碳素业质的飞跃,彻底改变当前中低端产品生产现状,力争将兴和县打造成自治区特色材料制造基地、中国北方碳素城。到“十三五”期末,碳素产业产能要达到20万吨以上,并且高端产品比例有所提高。
(关键字:兴和县碳素产业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