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共同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方案提出,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5%以上,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5%以上。
钢铁、焦化、铸造行业实施部分错峰生产。各地要制定铸造行业错峰生产方案,除满足达标排放要求的电炉、天然气炉外,其他采暖季实施停产,特殊情况确需生产的,应报地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电炉、天然气炉在黄色及以上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应停产。
不仅钢铁、铸造行业,多行业面临停产限产,运输也受影响
除了保障供暖等民生任务,水泥、砖瓦窑、陶瓷、石膏板等建材行业采暖季全部实施停产。方案要求,各地应结合本地建材行业产业特征,提出更大范围错峰生产要求。
有色化工行业优化生产调控,采暖季电解铝厂限产30%以上,氧化铝企业限产30%;
炭素企业达不到特别排放限值的,全部停产,达到特别排放限值的,限产50%以上;
工业企业大宗物料实施错峰运输。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除了民生保障物资等,环渤海地区港口集疏运车辆禁止进出港区。
9月14日,首批巡查工作人员奔赴“2+26”城市,这场为期近4个月的环保大巡查正式拉开序幕。根据部署安排,所有派驻人员将从环境保护部直属单位抽调,每轮人员连续工作14天,两周轮换一次,每轮次共310人,共8轮次,总计2480人次。“2+26”城市所有县(市、区),将安排102个巡查工作组,共310人。其中北京、天津巡查工作组各分2组、共4组,每组4人、共16人。其余98个巡查工作组每组3人,共计294人。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就要开始错峰生产,如果重污染天气,铸造企业都被迫关停了,那么留下的还有什么?
一、交不上的货
重污染天气的出现,没有预期,没有征兆,如果无法正常稳定的生产,无法按照合同规定去按时交货,损失的不仅仅是这一个订单,可能还有巨额的合同未执行罚款,更重要的可能是采购商对铸造厂诚信问题的考评,下一次,采购商还敢找不能稳定供货的企业合作吗?
二、还不起的贷款
铸造厂作为供应商的同时,自己也是铸造设备、材料、模具等产品的采购商,仓库里堆满了最新采购的原材料;工厂整改采购的生产设备;水电费……很多人都以为铸造厂老板很有钱,但哪个老板不是用的贷款?如果工厂突然停产,不能按时交货,资金链断裂……
三、工厂工人
一个企业的停产,毋庸置疑,最痛苦的是铸造厂老板,但是,工厂工人是更加痛苦的,不敢失业,不敢生病,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会让很多家庭都断了生活来源!
四、厂房设备
看似停止的生产设备,却是老板们最头疼的地方,有些是刚刚购置的设备,有些是效率正高的时候,但是因为突然的停产,设备慢慢老化,腐蚀现象严重,固定资产的成本消耗,看似安静的厂房,却让无数铸造厂老板心在滴血!
辛苦打拼下来的工厂,辛苦开发出来的客户,辛苦培养积累的经验,都在停产这一霎那,所有的都静止下来了……
(关键字:电炉 排放达标的电炉 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