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打内需牌 多部委密集发声刺激消费

2019-1-14 8:43:45来源:第一财经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改善消费环境后,多部委近日密集发声,2019年将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升级。

商务部网站13日消息,商务部部长钟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9年商务部将从供给侧发力,继续深入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

具体包括提升城市消费,加快首批11条步行街改造提升,推动便利店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改造菜市场等社区商业网点,推动消费升级;扩大乡村消费,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特色商贸小镇建设、农贸市场改造升级等工作,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推进电商、家政、对外劳务、产业和边贸五大“商务扶贫”,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消费;创新流通方式,优化升级千亿元级商品交易市场,培育现代供应链,推动流通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供需有效衔接;发展服务消费,新建一批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推动家政、餐饮等服务标准化,完善信用体系和产品追溯体系,让老百姓吃得放心、穿得称心、用得舒心,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对此,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对第一财经记者称,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在向消费转型的过程中发生结构性变化,居民在服务性消费方面的支出明显增加,例如教育、医疗、旅游、娱乐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消费者开始趋于理性和成熟,在此过程中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鉴于中国居民消费中服务消费占比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国内服务性消费未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无独有偶,此前其他几个部委负责人也纷纷就促进国内消费发声。

2018年,国内汽车销量就出现了近20年来首次下滑,对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近期接受央媒采访时表示,今年将制定出台促进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的措施。

宁吉喆透露,今年国家发改委还将新出台完善住房租赁、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的配套政策,破除文化、体育等社会领域投资准入的体制机制障碍。2018年国内中等收入群体首次突破4亿人,今年将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章俊认为,主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波动的两大类商品——汽车和房地产相关销售低迷,导致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经历了2015年至2017年间相对平稳后出现持续放缓,其中权重相对较高的汽车销售放缓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拖累十分显著。因此,制定出台促进汽车、家电等热点产品消费的措施,或将促进有观望情绪的消费者发生实质消费行为。

1月10日,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伴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提质升级,新消费理念被广泛认可接受,2019年信息消费将延续快速增长态势,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其助推因素主要包括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日益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持续演进升级、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活跃创新、制造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等四个方面。

与此同时,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也将持续发力。财政部部长刘昆10日接受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联合采访时称,将深化增值税改革,继续推进实质性减税。全面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好6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减轻居民税负。

此前,刘昆曾公开表示,实施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1月1日起实施的《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明确,工薪族享受个人所得税减税,除了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和低档税率范围扩大之外,还在税前新增了6项专项附加费扣除,即子女教育、继续教育、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等。

数据显示,改革实施首月,全国个人所得税减税316亿元,6000多万税改前的纳税人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月工薪收入2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纳税人,税负降幅超过50%。

民众收入增多,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无疑会水涨船高。中国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服务业研究室副主任陈丽芬研究撰文称,美国、日本、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表明,收入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收入增长对居民消费水平有显著的拉动作用。中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介于0.71到0.75,这意味着城镇居民收入每增加1元,将至少有0.71元用于消费。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9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19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3.3万亿元。

(关键字:内需 消费 刺激)

(责任编辑: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