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轨道交通建设难题

2019-1-14 8:48:02来源:北京商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对于超大型城市来说,包括地铁在内的轨道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建设成本高企、土地资源有限、建设环境复杂等多重因素,轨道交通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难题不断,如何破题轨道交通建设难?正在参加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们给出了自己的“药方”。

地铁应挖掘现有线路资源

北京市政协委员、京投轨道交通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余乐

面对目前北京地铁636.8公里的总长度、每天超1100万人的客流量,北京市政协委员、京投轨道交通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余乐表示,在现有地铁线路中,应继续挖掘整合现有线路换乘资源,其中考虑到换乘客流集中,建议14号线在万红西街增设机场换乘线。

余乐认为,14号线途径北京南站、望京等客流相对集中地区,北京南站到首都机场,自驾车、打车并不能保证时间,但如果乘坐地铁,则需要多次换乘。事实上,14号线暂缓开通的高家园站与机场线相邻,目前机场线在东直门发出后,仅在三元桥站进行停留,之后一站到达机场,中间并无停靠站点。余乐建议,可以在机场线增设一座车站,在不进行规模调整的情况下,满足旅客需求。

同时,在北京地铁部分车站即将进行设备改造。对此,余乐表示,可以在设备改造的同时对现有部分乘客反映“换乘难”的车站进行优化。“例如,作为7号线和10号线换乘站的磁器口站,换乘站台有待拓宽。”

此外,为解决早晚高峰客流量大难题,北京地铁发车间隔已缩短至两分钟。对此,余乐表示,未来地铁高峰时段,发车间隔将有望继续缩短,为增加车次提供支撑。

需综合考虑经济账

北京市政协委员、市规自委副巡视员张亚芹

作为规划专家,在谈到轨道交通建设总量是否跟得上城市发展的时候,北京市政协委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巡视员张亚芹建议,考虑到轨道交通对于周边物价等刺激作用,建设规划需综合考虑经济账,她赞同挖掘现有存量资源的同时,推动规划与产城融合同步进行。

张亚芹给现场的委员们算了笔账,按照目前的建设成本,北京地区平均轨道交通1公里的造价约10亿元,部分线路由于工程复杂甚至更高。“不仅仅是政府一次性投入的问题,轨道交通从建设开始到开通,对于周边的带动作用确实比较大,但是对于物价等的刺激也比较大,为了考虑整体经济的承受力,我们在做五年规划的时候,不单是一个工程方案和建设方案,需综合考虑经济账。”

张亚芹同样提到了既有线路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我们现在数量远远超过了日本一些特大型城市,但为什么市民还是觉得我们的地铁建设得不够,还是对既有线路利用率不高,这需要跟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张亚芹提出,目前轨道交通无论是规划还是建设,都应重点考虑产城融合。“为什么会出现超级大盘的问题?就是人没有留下来。”张亚芹建议,轨道交通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应加强跨区域基础设施项目统筹协调,加密区域轨道交通线网。

为三城一区规划服务

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财务司司长廖永林

超级大盘应提前预留足够轨道交通规划、三城一区应通过地铁串联……在1月13日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作为土地利用专家,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土部财务司司长廖永林对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三城一区规划已经确定,如何协调空间上的职住平衡,特别是在怀柔科学城和中关村之间搭建起轨道交通网络值得思考。”廖永林表示,怀柔科学城作为一个60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区域,未来承载的居住人口不下50万,除了科学城本身配套的住房以外,这些人才需要通过地铁、快速公交等轨道交通实现上下班和国内外出行。“我关注到地铁13号线正在进行AB段设计公示,我认为中关村到东直门一线应该继续延伸,联通未来科学城,形成中关村和科学城交通两翼联动,满足科学城人员职住平衡。”

廖永林同样举了13号线地铁回龙观到天通苑一线的规划问题。在他看来,轨道交通配套不能仅仅关注居住问题,还需要考虑“回天地区”产业升级和规划问题:“产业和交通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疏导人口分布,改变上班向城里挤、下班回家难的问题。”他也赞同轨道交通在建设的时候,要考虑产城融合的问题。
 

(关键字:轨道交通 建设 难题)

(责任编辑:0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