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印度意外宣布降息25个基点至6.25%。由于通胀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印度新任央行行长达斯认为降息是当前合适之举,并将货币政策由此前的“校准型紧缩”调回“中性”水平。印度从紧缩调整为中性,并不是逆世界潮流而动,而是顺势而为。随着去年底世界主要国家经济放缓数据的公布,各国央行对货币政策态度有所改变,从中国1月4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开始,世界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若隐若现。
美联储在2019年1月30日议息会议上“口风”大变,采取了不同寻常的鸽派立场,会议决定暂不加息,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保持在2.25%~2.5%不变。并且发出了暂停加息的最强信号,声明承诺对进一步加息有耐心,承认通胀预期下降,将经济表现从“强劲”下调至“稳固”,新增三大段承诺灵活调整缩表,且不排除降息的可能性。美国2月5日进行的380亿美元美国三年期公债标售得标利率为2.502%,创下2018年4月以来最低。这一标售利率也意味着市场首次确认美联储的“新”想法。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2月7日就经济和货币政策发表讲话称,美联储不需要进一步提高利率来实现其工作和通胀目标。布拉德表示,在过去两年里,加息已经足够遏制通胀上行的风险。
以美国为首的货币紧缩政策出现近几年来的第一次放松信号,令世界各央行松了口气。
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一直为金融去杠杆而如履薄冰,如今看到美联储放出暂停加息的信号,并且中国2月10日公布的1月CPI同比回落至2%以下,如果连续三个月CPI增速同比均在2%以下,就为下一步降息提供了现实的必要性。据美国规模最大资产公司贝莱德预计,中国货币政策制定者将通过多种途径放松金融环境。
不仅中国开始转变去年的金融去杠杆政策,而且亚洲其他央行也不甘落后。标普全球评级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肖恩·罗奇称,美联储在1月份会议上采取了不同寻常的鸽派立场以及新兴市场今年反弹之后,亚洲各国央行“都想这么做”。
1月23日,日本央行宣布,维持目前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将短期政策利率维持在-0.1%,同时继续通过资产购买将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0%左右浮动。此外,再次下调核心通胀率预期,将2019财年通胀预期从去年10月预测的1.4%下调至0.9%。2月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称赞日本央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创造就业,暗示政府并不过分担心通胀仍远低于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并强调如果没有央行的刺激计划,日本经济状况可能会糟糕得多。
而韩国央行在2018年12月就宣布,继续维持货币宽松政策。韩国央行去年12月26日发布年度货币政策报告,表示2019年将维持宽松货币政策,以支持国内经济复苏、实现既定通胀目标。
除了亚洲,其他地区央行也紧随而上。1月底,欧洲中央银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称,欧洲央行已经准备好使用所有政策工具来支持欧洲疲软的经济,包括重启前不久搁置的债券购买计划。德拉吉警告说,欧元区最近的经济数据比预期更为疲软,而且持续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与贸易保护主义有关的不确定性正在影响经济信心。而在前不久的2018年12月欧洲央行刚逐步取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刺激政策——被称为量化宽松的2.5万亿欧元债券购买计划。
2月初澳大利亚联储主席洛维称,近期调整利率水平的可能性不大,将密切监控就业市场表现。若就业和薪资增长,在某个阶段加息将是合适的;若失业率上升,且通胀停滞不前,那么降息将是合适的。并将截至6月份的年度GDP增长预估从3.25%下调至2.5%,表明澳央行长时间仍将维持扩张性政策。央行还预测至2021年中,基础通胀仍将低于其2%~3%的目标区间。
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不振的态势已越来越明显,多国下调其经济预期。高盛认为,高盛的全球当前活动指数(CAI)从2017年年底的逾5%下降至2018年12月的3.4%,显示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趋势。
雪上加霜的是,2月7日公布的德国2018年12月工业产出下降0.4%,表明欧元区最大经济体的增长前景疲软,加重了市场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情绪。此外欧盟委员会下调了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预测,将欧元区2019年GDP增速预期从1.9%下调至1.3%;将2020年GDP预期从1.7%下调至1.6%。2月8日澳大利亚联储发布声明,大幅下调经济增长预期,并暗示未来降息概率增大。同时,声明下调2020年经济增速预期,预计2020年~2021年经济增速为2.75%。
如此,各国央行对经济增长前景的预判越来越谨慎,相应货币政策也是一反2018年的去杠杆和紧缩措施,当下虽没到全力放水的地步,但大多保持审慎观望,以便及时跟进行逆向调控。
(关键字:货币宽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