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探底或延至三季度

导读: 中国在上周(7月13日当周)公布完稍让市场感到安慰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后,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周一(7月16日)即提出谨慎中略偏悲观的展望。陈东琪认为,中国经济探底时点或延长至第三季度,年内仍有较大空间下调存准以及利率。
关键字: 中国经济 探底 三季度

中国在上周(7月13日当周)公布完稍让市场感到安慰的上半年经济数据后,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周一(7月16日)即提出谨慎中略偏悲观的展望。陈东琪认为,中国经济探底时点或延长至第三季度,年内仍有较大空间下调存准以及利率。

虽然多数分析师和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将于第二季度探底,但陈东琪认为二季度未必见底,由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萎缩,下半年通胀预计保持在2%以内。

中国6月CPI同比增长2.2%,为自2010年1月以来最低。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1%,且连续四个月呈现负增长,并创下31个月最低水平。

陈东琪提到,影响CPI最重要的因素是粮食和肉,今年中国粮食有可能九连丰,而猪肉价格也在向下,且工业品需求不旺,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压力也使得价格面临向下的趋势,加之国际市场的疲弱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输入性通胀压力消退。

陈东琪称,中国尤其要防范生产性通缩向消费性通缩转化,继而发展成全面通缩,因此伴随着通胀回落,下半年有必要也有条件实施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双降(存准和利率)空间较大,而财政政策上结构性减税更须落到实处。

陈东琪认为,一年期存款利率可在年底前从现在的3%下调至2.5%,若通胀进一步下降,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空间则更大,年底前可下调至18.5%左右,目前在20%。

为了提振经济增长,中国央行曾在7月5日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陈东琪表示,因内外需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依然很大,所以判断不会在二季度探底,从趋势看三季度也不是底,若政策稳健宽松的力度大一些,三季度有可能成为底部,四季度开始回升,全年可能在7.5%左右。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增长的时期,十二五期间GDP的合理目标应“稳七保八”。

上周五(7月13日),中国公布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6%,创逾三年来新低。上半年GDP增速为7.8%,略高于年初中国政府制定的7.5%全年增长目标。1-6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该数据也让担忧中国经济能否止跌的疑虑有所减轻。更多分析师认为二季度底部基本明朗。

但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及副总理李克强在周末期间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经济增长的担忧。温家宝称,当前经济还没有形成稳定回升态势,经济困难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李克强则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着力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陈东琪显然对于国际及国内市场的需求疲弱更为关注,他分析指出,当前欧美经济处于衰退,这对中国而言面临严竣挑战,中国出口可能面临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困难的境地,外需的不足在影响中国出口的同时,也会导致国际资本从中国流出,并对中国造成冲击。

虽然中国政府强调稳增长,扩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但也只是对去年以来这些领域投资放缓的恢复性动作,整体投资增长同比是减速的,同时地方政府因房地产宏观调控,出让土地收入减少,公共支出来源受到挑战,相应的公用事业投资规模会缩小。

陈东琪认为,加大政府支出的余地不大,一方面财政支出是年初预算就明确的,有法律约束,同时政府收入在减少,也限制政府扩大开支的能力,最应加强并能发挥财税作用的就是落实结构性减税,无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能带来实质的帮助。

陈东琪称,当投资和消费双重紧缩时,势必会令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预计三四季度GDP增幅会在7.5%或略低。

虽然前景并不乐观,但陈东琪认为,持续走低的通胀给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调控创造了机会。如果货币政策及时转向稳健偏松并继续调降存准及利率,同时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中国经济或在三季度见底。

他分析指出,央行不对称降息,不仅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同时也增加信贷有效需求,同时对民众的收入预期也有积极的作用,下半年还应适当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可适当加快频率,充分利用通胀下行的机会。


 

 

(责任编辑:0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