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钒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是指具有钒钛资源优势,拥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力量和技术实力,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规划》提出建设攀西、承德和滇中三大钒钛产业基地,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已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是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钛产业基地,特别是攀钢集团已成长为行业领头企业。2011年,攀西地区生产钒钛磁铁矿原矿5700万吨、钒钛铁精矿1900万吨、钛精矿195万吨、钒渣31万吨、钒制品3.3万吨、钛白粉25万吨、海绵钛0.16万吨。
承德地区钒钛磁铁矿以贫矿为主,储量巨大,其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已形成一定基础,承钢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钒钛生产企业。2011年,承德地区生产钒钛磁铁矿原矿2.983亿吨(含2.833亿吨超贫矿)、钒钛铁精矿2449万吨、钛精矿29万吨、钒渣21.8万吨、钒制品1.68万吨、高钛渣3.7万吨。
云南省滇中地区资源主要是钛铁矿,区域内云冶新立、云铜钛业、昆钢云南钛业等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已建成或即将建成世界先进水平的钛产品生产线,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11年,滇中地区生产钛铁矿原矿475万吨、钛精矿20.3万吨、高钛渣9.5万吨、钛白粉5.6万吨、海绵钛0.05万吨、钛材0.2万吨。
上述三个地区是目前我国钒钛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地区,由于长期缺乏政策引导,存在资源开发粗放、大矿小开、一矿多开、采富弃贫、水土流失、环境破坏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区域内资源回收率偏低,部分企业没有回收钛;没有形成与资源开发相适应的钒钛产业规模;部分钒钛铁精矿被销往没有提钒能力的企业当作普通铁精矿使用,造成资源浪费;出现了一批工艺装备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因此,为进一步加强钒钛资源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结构升级、促进钒钛产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考虑钒钛产业基础、技术水平、资源、能源、物流、环境、市场等因素,《规划》提出重点开发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建设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整顿开发承德地区钒钛磁铁矿资源,适度开发滇中地区钛铁矿资源,建成攀西、承德、滇中三大产业基地。
三大基地的产业规模分别为:攀西基地立足于已有的攀钢集团、重钢集团西昌矿业公司、四川达钢等企业,统筹基地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形成钒钛铁精矿2500万吨、标准钒渣60万吨、钒制品4.65万吨、钛精矿240万吨、钛白粉80万吨、海绵钛4万吨、钛材1.5万吨生产能力。承德基地立足于已有的河北钢铁集团承钢公司,统筹基地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形成钒钛铁精矿1800万吨、标准钒渣55万吨、钒制品4.35万吨、钛精矿78万吨、钛白粉12万吨、海绵钛2万吨、钛材1万吨生产能力。滇中基地立足于已有的云冶新立、云铜钛业、云南钛业等企业,统筹基地内其他企业的发展,形成钛精矿43万吨、钛白粉12万吨、海绵钛2.5万吨、钛材2万吨生产能力。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产业基地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地域概念,以基地资源为依托、由基地资源开发企业投资或控股的区域外资源利用与深加工企业也属于产业基地范畴。
通过基地建设,有利于规范钒钛资源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整合重组基地内企业;有利于形成与资源开发规模相适应的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有利于培育集资源开发、冶炼、深加工于一体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引领钒钛产业发展。
(关键词:攀西 承德 滇中 钒钛资源 钒钛产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