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攀钢官网消息:10月份,攀钢钒业公司氧化钒收率达到79.86%,再创历史新高。
从2009年开始,通过3年多时间的持续攻关,使氧化钒收率由攻关前的76.8%提高到目前的79.86%,为企业多创造效益3000余万元。
这一成绩的取得,是该公司发动“科技引擎”锐意攻关的结晶,更是坚持自主创新取得的成果。
优化工艺提指标
氧化钒生产是终端钒制品生产的基础,其钒收率的提高对高效利用钒资源、实现钒产品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意义。2009年初,该公司提高氧化钒收率攻关队成立,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关战役就此打响。
确保工艺连续、稳定运行为前提,通过创新与优化工艺,实现钒资源高效利用。这是该公司在攻关第一年通过打基础、摸实情后达成的共识。
焙烧工序是氧化钒生产的“咽喉”工序,焙烧转化率的高低对氧化钒收率影响较大。过去由于焙烧炉炉况不稳定,导致温度不能提高、碱比不能达到要求,从而影响了焙烧转化率。对此,该公司围绕稳定焙烧炉炉况和改善焙烧效果开展了大量工作。
焙烧温度是影响焙烧转化率的重要参数,传统认为,温度太高,不仅浪费能源,对炉况影响也较大。2011年5月,该公司通过长达两个月之久的高温焙烧现场试验,考察不同下料量和温度条件下的焙烧效果后得出结论:把焙烧炉高温层温度适当提高、合理调整下料量,不仅不会影响炉况,而且能提高焙烧转化率。对此,该公司把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固化纳标,形成常态化的管控机制,使焙烧转化率由原来的81.5%提高到83.03%。
精钒渣粒度是影响焙烧转化率的又一项重要参数,传统认为把它控制在0.1毫米就可以了,太细会影响焙烧效果。2011年,该公司与研究院在实验室进行了反复实验后得出结论:粒度越小,动力学条件就越好,更有利于炉况改善和焙烧转化率提高。今年上半年,该公司对钢球磨损率、进料量等工艺参数连续进行了4个月的标定,确定了较佳的钢球补加制度和球磨机工作制度,并对球磨工序实施一系列工艺优化措施,使精钒渣粒度合格率由原来的78%上升到80%以上,明显改善了焙烧炉炉况。
球磨工艺与焙烧工艺的优化只是攻关过程中所做工作的一小部分。浸出保温系统的工艺优化,不仅保证了较佳的浸出效果,蒸汽消耗量也明显降低;焙烧混配料系统工艺优化,解决了精钒渣和纯碱混料不均的问题,减少了碱比波动……
“对于优化工艺而言,探索具体的改进手段不是主要难点,关键在于只有突破了墨守陈规的思维定势才能另辟自主创新的蹊径。”这是该公司首席工程师李千文参与攻关实践的最深体会。
多措并举降钒损
“每种钒的过程产品的产出,职工都付出了大量劳动,如果因为应该做到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不到位,造成大量的钒资源流失,是很伤队伍士气的事。”该公司生产技术室副主任彭一村谈及攻关工作时如此说。因此,降低过程钒损失,回收利用钒资源,尽可能保护职工劳动成果,成为该公司攻关工作的又一重点。
一方面,该公司通过工艺优化和开展跑、冒、滴、漏专项治理,有效降低了钒过程损失。如浸出工序的工艺优化,使浸出尾渣中的全钒含量由原来的1.6%降至1.1%以下、可溶钒含量从0.35%降至0.20%以下。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降低钒损失,取得了显著效果。氧化钒生产原料中磷含量较高,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此前采用氯化钙除磷,被带出的钒主要以钒酸钙沉淀的形式进入底流渣中,除磷底流渣中的全钒高达10%-12%,长期以来没有找到有效减少钒流失的解决办法。对此,攻关队突破原有思维,创造性地采用浸出洗涤转型工艺,并通过新建除磷底硫回收装置回收底流渣中和水浴料中的钒,提高氧化钒系统总收率0.3%左右。
通过对沉钒废水中细颗粒APV回收系统的技术改造,不仅优化了沉钒上层液排放工艺,使APV洗涤水不再进入废水处理系统而直接回收循环使用,年节约能源成本上百万元,而且使细颗粒APV得到进一步回收,外发钒铬滤饼中全钒含量降至5%以下。
提升管理聚能量
该公司氧化钒收率逐年提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不仅得益于强有力的科技攻关,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手段的有效实施也起到了“助推剂”的作用。
为了给整个攻关工作创造条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该公司每月定期召开攻关专题会,针对暴露的问题改进工作措施,增强攻关工作的计划性、前瞻性;完善一系列促进氧化钒收率提高的工艺纪律和制度,并刚性执行,促进工作精益求精;坚持正负激励并重的绩效考核方式,使职工的工作责任心明显增强;加强团队协作,使各系统、各单位真正形成了“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为整个攻关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强大合力。
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该公司氧化钒收率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该公司总经理刘丰强表示,尽管未来的提升空间越来越窄,但钒业公司将继续以降低钒损失、回收并高效利用钒资源为重点,将攻关持之以恒开展下去,力争在2013年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字:攀钢 氧化钒 钒资源攀钢钒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