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金融形势展望分析

2013-2-20 9:10:48来源:金融时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2013年货币政策将如何发力?

在经济初步企稳、通胀形势复杂、国际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持续的国内外背景下,今年我国货币政策将如何发力?

在连续两年维持“稳健”基调后,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3年我国货币政策继续“稳健”。2012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新年致辞中表示,2013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但市场普遍认为,与以往相比,尽管表述上同为“稳健”,但其内涵有了新内容。

“虽然同为‘稳健’,但政策的关注点和节奏、力度均会有很大变化。”来自工行的分析人士认为,全年看,经济形势的复杂决定了货币政策实施的难度:在经济初步回暖时又遭遇通胀压力,在国际环境艰难复苏时国内内生性动力尚未真正开启,在上一轮刺激性政策影响还未消除时又迎来新一轮“投资热”,加之金融区域和行业性风险有逐步累积、暴露的可能,这些因素将令2013年金融宏观调控更加难以把控。

“基于稳增长的要求,去年稳健货币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具有‘稳中略松’的特点,今年考虑到物价压力和国际资本流动形势等问题,预计货币政策将由2012年的适度宽松转为中性,即既不显著扩张也不显著宽松,总体呈中性态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指出。

专家表示,今年货币政策操作需要关注几方面因素:一是经济形势的复杂性。我国经济正在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目前的经济结构调整才刚刚开始,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尚需进一步平衡;此外,国内一系列改革发展问题又与国际金融形势交织、影响,使得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整体不容乐观。专家预计,经济形势的复杂,决定了今年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或将多于往年。

二是日益显露的通胀压力。不久前发布的1月份CPI同比增长达2%,远高于此前市场预期。业内人士预计,加上节日的因素,2月份CPI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增长幅度。加上PPI的环比上升,今年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央行不得不关注的大问题。央行2月6日发布2012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基调未变,但“管理通胀预期”的表述变成“控通胀”,也显现出对通胀压力的警惕。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两大目标间实现平衡,将成为今年货币政策的看点。

三是国际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当前,在经历了几轮量化宽松政策后,国际市场泛滥的流动性正在流向新兴市场。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之一,就是干扰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专家预计,今年国际资金动荡加剧的态势也会给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带来影响。加之国内年初信贷快速扩张的态势十分明显,新一轮投资热潮正在兴起的态势十分明显,以及1月M2增长达到16%以上,从这些情况看,当前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的任务较为迫切。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13年的形势看,货币政策的执行在上半年可能倾向于稳健偏松,而下半年则可能稳健偏紧。他解释认为,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虽然复苏已经确定,但力度依然比较脆弱,因此货币政策需要偏松;而到了下半年,考虑到基数原因,通胀压力将较上半年更大,货币政策将倾向于偏紧。

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有分析人士称,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约为3%,而2013年CPI增速就可能达到3%至3.5%左右,这意味着未来降息的可能性很小。同时,由于美欧日目前均接近于零利率水平,我国加息可能会导致更大规模短期资本流入,预计2013年加息的可能性也不大。基准利率可能依然保持在目前的水平,但基准利率的浮动区间可能继续放大。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空间取决于下一阶段国际资本的流动状况。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预计,虽然增长继续沿着温和复苏的轨迹运行,但回升基础尚不稳固,基于今年公开市场到期量以及外汇占款难以大幅回升的判断,上半年降准仍是大概率事件。另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短期资本转为大量流入,则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不具备显著下调的空间。

“从去年全年实施效果来看,央行对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使用娴熟而有效。与降准相比,逆回购的期限较短,释放的流动性到期能够及时收回,具备更多灵活性。央行在1月份推出SLO,进一步丰富了短期流动性管理工具,预计今年公开市场操作仍是加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手段。”华安证券分析人士称。

农行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也预计,今年公开市场操作仍以逆回购为主。如果不考虑财政存款,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外汇占款、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更为灵活可控。2013年预计有10340亿元央票到期,比上年多2490亿元,主要集中在二、三季度。预计央行将继续采用逆回购来调节季度之间的流动性。

“今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就是要在满足我国实体经济合理增长的货币需求的同时,不断根据经济发展态势进行预调微调,增强政策灵活性和前瞻性,同时不断配合各方改革,协调推进利率、汇率改革和资本账户开放。此外,也要注意,货币政策并非‘包打天下’的良药,要实现中国经济稳健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间的配合与协调,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宗良称。(牛娟娟)

CPI重新步入上涨周期?

刚刚过去的春节,许多人对菜价的最大感受,就是“贵”。2月18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杨女士在早市上买菜时,黄瓜和西红柿已卖到6元一斤,而摊主说,同样的菜品在超市里要卖到每斤8元。

许多人已经从菜价和肉价的上涨中,感受到了隐现的通胀魅影。政府高层和调控部门也不断表示,要保持物价稳定,对于通胀不能掉以轻心。那么在国内经济企稳回升,国际上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政策加力的背景下,今年的物价会有怎样的走势?

物价或将进入上行新周期开端

“从物价运行周期看,此轮CPI筑底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CPI同比将进入上行周期的初期。”交行金研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认为。去年我国CPI同比涨幅全年基本处于下降态势,只在年底出现了翘尾。从历史规律分析,我国通胀周期大概为三年半,前一轮CPI同比从低点到2011年7月6.5%的最高点,上升时间大约持续了两年,此后下行至2012年10月份的最低点,大概经过了15个月,从2012年11月份开始,已经进入了新的上行周期。

总体来说,今年拉动物价向上的因素要比向下的多。首先是产出缺口正在收窄并可能转正。“去年这一因素起到了向下拉动CPI的作用,但在今年将转为正向拉动。”唐建伟分析认为,随着经济企稳回升,社会需求量将逐渐增加,从而带动物价缓慢上行。另外,食品在CPI中权重较大,其价格变化是造成CPI波动的关键因素。今年猪肉和粮食将处于周期性的上涨阶段,特别是猪肉,从去年四季度环比就出现了缓慢爬升,今年仍将处于上升通道。一边是市场供应开始偏紧,一边是玉米、豆粕等养殖成本上升,因此今年猪肉价格将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但考虑到一些养殖户已经在加紧补栏,且经过2007年猪肉价格“过山车”般的波动后,价格发布机制逐渐健全以及许多城市建立了冻猪肉储备,猪肉价格的波幅已经明显减缓,如果今年没有大的疫情,价格很可能是一个温和上涨的过程,不会出现失控局面。

从先导指数PPI来看,今年1月份PPI同比下降1.6%,降幅从去年10月份以来持续收窄,进入了缓慢回升周期。业界专家指出,PPI同比触底,源于国内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尤其是在地方投资的刺激下,工业生产需求出现了触底回升,企业生产积极性提高,补充库存和原材料意愿增强。随着大量新项目上马,今年投资还将出现一个高峰,社会总需求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未来PPI继续回升的趋势基本确立。但考虑到经济回升还有一个过程,因此PPI回升的速度还存在不确定性,预计PPI同比转正的时点可能在二季度,而PPI的走势也会逐渐向CPI传导。

此外,“转方式”是今年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重视质量、弱化速度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将由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阶段,虽然社会总需求稳步回升,但不会出现过度增长。同时,今年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发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指出,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就需求和货币条件而言,虽然业界普遍预计今年物价将上行,但是通胀压力总体温和,“预计全年物价涨幅可能较为平缓,在3%至3.5%之间。”交行金研中心发布的经济预测报告如此指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也预测,今年通胀上行压力有限,CPI将保持在3%左右。

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长期存在

“劳动力成本、资源价格上升等结构性通胀因素还将存在。”唐建伟告诉记者,城镇化也会带来土地成本上涨,这些已经成为影响CPI的中长期因素。

有研究预计,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各地出台的鼓励创业的政策,也使农村地区留住了部分劳动力。这意味着“刘易斯拐点”正在临近,我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从年初沿海一带屡屡出现的用工荒、招工难中可见一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题后,农村人口的收入和劳动报酬会逐渐提高,又将加速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趋势。

1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制的新机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理顺电价机制,深化油气价格改革。目前不少地区已经在试点阶梯电价。水电气等资源品价格的上升,不仅会提高工业品和食品的价格,也会导致居住类价格的水涨船高。

近年来,蔬菜类食品价格成为拉动CPI上涨的领头羊。由于我国主要城市的食品自给率较低,蔬菜、水果集中在几个主产区,需要进行大规模异地调配。油价、汽车修理等费用的上升,加大了蔬菜运输的成本。产业链延长也带来了蔬菜流通环节的增多,从田间到餐桌,需要经过“批发商—运输—零售商”等诸多环节,层层加价造成了流通成本的增加。虽然短期内菜价会随着天气回暖、上市量增加而有所回落,但长期看成本推动型因素对菜价的影响不容忽视。

输入型通胀压力短期加大

虽然普遍预测今年CPI不会出现大涨,但是许多业界人士却对短期输入型通胀压力表示出担忧。唐建伟指出,国内经济回升以及全球经济的弱复苏,将使大宗商品的需求继续增加,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持续量化宽松,流动性泛滥将促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

去年美联储分别推出了QE3和QE4,从历史经验看,这必然会导致美元走低,在一定程度上推高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较高,且汇率长期看涨,因而发达经济体释放的流动性,有着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流入的“溢出”效应。而且,近些年在金融资本和流动性的作用下,国际大宗商品表现出越来越强的金融属性,在全球流动性增加的趋势下,其价格波动频率和振幅均有所增加,随着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增高,大豆等粮食作物的进口量增加,国际大宗商品的波动有着向国内传导的风险。

(关键字:宽松政策 CPI)

(责任编辑:0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