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通过省级现场考察评审组的考核,这标志着钒钛园区成功创建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还意味着园区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3月1日,攀枝花泓兵钒镍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旁,大型机械设备正将一堆堆红土运送至车间内。泓兵钒镍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所使用的红土来自印尼,采用低品位红土镍矿煤基直接还原制备高品质镍铁合金工艺技术,可为公司节约50%生产用电,生产用煤可节约40%以上,产能可提高30%,这项工艺技术已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泓兵钒镍每年生产出的各种镍制品达1万吨,下一步,该公司还将加大科研力度,继续挖掘有色金属资源高附加值利用潜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年产12万吨镍铁的生产规模。
内修“高精尖”
在四川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像泓兵钒镍利用技术改革,走上科技创新道路的企业还有很多。
近年来,钒钛产业园区积极与攀枝花钒钛研究院、攀枝花学院、四川大学、四川省有色科技集团公司(四川有色研究院)、江苏建筑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高温碳化、低温氯化制备四氯化钛,低品位红土镍矿直接还原冶炼镍铁,钛白生产废弃物硫酸亚铁生产超细铁粉、纳米铁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技术合作开发成果,这些成果均在园区内实现了产业化。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钒钛产业园区大力实施钒钛之光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工程、产学研智力转化工程,不断加大园区产业技术工人吸纳、培训力度。园区先后成立了钒钛研发中心、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机构,设立了专家库,帮助园区企业开展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综合利用技术攻关,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园区现拥有钒钛专业技术人才2200余人,近三年申报专利140余项,其中涉钒、涉钛产业装备、工艺技术创新100余项,为园区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园区已拥有攀钢钛业、龙蟒矿业等12家骨干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8家国家高新技术培育企业。
2012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6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08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41.5%。
外练“基本功”
在科技支撑企业发展的同时,园区还利用政策引导、扶持、帮助企业壮大科研实力。近年来,国家、省、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园区发展,仅省、市级以及钒钛产业园区出台的政策就超过25项,西部大开发政策、《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十二五”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及产业基地规划》等国家级政策更是为钒钛产业园区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业装备和生产技术水平,提供了政策引导和政策保障。
同时,钒钛产业园区加快实施水、电、路、通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客流服务和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增强园区工业发展后勤保障能力。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快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示范项目,加强安全监管排查工作,提升园区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继续加强土地管理,严控投资强度,进一步提高产出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汇集多点多极能量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实现园区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翻两番,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钒钛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在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全市产业集约发展基地、招商引资窗口、技术创新平台,向1000亿元工业园区进军。
记者在园区“十二五”规划中看到,钒钛产业园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着力建设以钒钛、特色机械制造、有色金属资源高附加值利用、节能环保及综合利用四大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核心区。钒钛产业将着力于钒钛原料提炼、钛化工新产品和航海、航空、航天级钛金属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研发;特色钒钛钢铁机械制造将着力于耐磨、耐腐蚀零部件研发、各种大型机械设备锻铸件生产研发,到2014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将超过20户,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50亿元。
(关键字:攀枝花 钒钛 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