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下跌致生产成本下降

2013-10-29 9:03:39来源:新金融观察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上海自贸区的正式开放以及相关汇改政策的出台令10月份的人民币汇率市场风云突变,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频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加速升值趋势明显。截至10月24日,人民币兑美元在2013年累计升值幅度已达2.38%,远远超过2012年的1.02%。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同时,国内大宗商品走势却萎靡不振,国内大宗商品指数处在三年以来的低位。

购买力增强导致供给增加

随着国内对于大宗商品等原材料的需求迅速增长,我国对大宗商品进口依赖度增加。9月份中国单月石油净进口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除石油外,今年前9个月全国有色金属、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进口均显著增加。随着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国内企业对于大宗商品的购买能力继续增加。

BDI是国际公认干散货运输市场最权威的晴雨表,今年以来,该指数大幅上涨180%,9月份的BDI指数涨幅更是达到了80%。有分析人士认为,BDI的快速上涨跟人民币快速升值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民币升值导致许多企业购买力增加。大宗商品进口贸易商朱海洋告诉记者,由于市场一致看好人民币,企业进口积极性高,在进口大宗商品时报价也比较大胆。

国内工业品价格遭抑制

随着大宗商品进口量的增加,原材料成本下降也愈发明显。对于国内产能过剩行业来说,成本的下降所带来的利润率上升,也许会致使行业开工率提高,工业品供给进而增加。

上周四公布了10月份汇丰PMI初值,虽然50.9的数据高于市场预期,但分项数据中的购进价格、产出价格指数下滑。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购进价格指数下滑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体现。我国PPI已经连续19个月负增长,一方面是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生产成本的下降也是重要原因。

随着人民币对原油等重要基础原料的购买力增强,许多国内商品生产成本走低,销售价格存在一定下降空间。原来输入型通胀很有可能转变为输入型通缩,PPI指标连续为负正说明我国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减轻。

人民币的升值让许多人开始担心热钱流入的问题。中国央行上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66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三季度外储增加1600亿美元,为2011年二季度来的最大季度增幅。

对于热钱带来的通胀问题,分析人士认为并不值得过于担忧。随着有重大经济影响力的基础商品进口大量增加,国内通胀水平会得到抑制。其次,美国即将进入货币政策退出周期,QE规模有望年底开始缩减,欧洲经济状况也在明显改善,这些因素都将使得资金开始回流欧美市场。虽然外汇占款余额今年仍在增加,但增速已经远低于过去几年。

截至前三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已经是去年的两倍多,但是从国际环境来看,在四季度人民币还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近期央行发表了“增强汇率弹性,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抑制物价上涨的作用”的意见,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经济调整的影响力被央行寄予厚望。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对国内大宗商品乃至物价总体水平保持稳定会产生积极效果。
 

 

(关键字:上海自贸区 大宗商品 有色金属 铁矿石)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