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形势展望

2014-1-22 9:30:32来源:中国冶金报作者:
投稿打印收藏
分享到:

受发达国家经济温和复苏影响,2014年全球经济将略有好转,但整体上仍将处于艰难的调整期。在市场需求持续不振、内生增长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减弱,工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从国内三大需求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出口形势仍很复杂严峻,投资增长趋缓的可能性加大,消费总体将延续平稳增长态势,难以明显提振。

当前工业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资源供给趋紧,要素成本上升等约束因素强化,民间投资意愿不强,地方债务危机风险加剧等。短期内,受季节因素、基数效应影响,工业经济有短暂复苏的可能性;从中期来看,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将在小幅回落中平稳运行。

综合来看,2014年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将继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考虑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效应,同时2013年的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低位调整状态,预计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将在9.5%左右。

2014年投资趋缓的可能性在加大

受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补库存的推动,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工业投资增长有所回暖,但这种回升主要是受短周期影响。房地产投资方面,虽然增速仍保持在20%左右的相对高位,但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同比在不断下降,预示未来房地产投资扩张空间有限。

此外,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不断增长,自2006年以来已经连续7年超过50%,2012年甚至高达72.2%,投资率也处于47.8%的高位。不管采用何种标准来看,这样的投资规模和增速都无法持续,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投资的比重趋向收缩。

总的来看,2014年投资增长趋缓的可能性在加大,预计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8.0%,较2013年下降0.5个百分点。

2014年的出口形势难以乐观

一方面,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强,各种非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外贸环境日趋复杂。另一方面,受美元走强、日本实行超常宽松货币政策、欧元区降息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和利润均受到较大影响。2013年,人民币升值一度达到2%,这对于利润率普遍在4%~5%左右的家电等行业来说,利润已经被侵蚀过半。再加之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中低端制造业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一些跨国公司已将生产基地转移至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从长期来看,外贸环境的日趋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出口企业进行转型,实现逐渐由低端制造向上升级的步伐,但企业转型仍需较长时间,难以快速实现。面临日趋复杂的外贸环境,2014年我国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预计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为5.5%。

2014年工业结构调整将加快

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带动重点领域结构调整加快。2013年10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要求产能过剩行业严禁建设新增项目并叫停钢铁、水泥等严重过剩行业的新增投资,严重过剩行业投资过热得到有效抑制,预计产能扩张速度将在2014年继续放缓。并且,《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优胜劣汰市场化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破产制度。这将使企业进出市场拥有更高的自由度,加快竞争力不足的产能在2014年退出市场,为工业结构调整腾出空间。此外,国家采取通过扩大内需来消化过剩产能的措施,如加快推进城镇和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产品性能、质量要求较高的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市场对高端钢材等产品的需求,从而刺激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产品,带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2014年,不仅产能过剩矛盾有望得到初步化解,重点领域结构调整的步伐也将随着化解产能过剩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而不断加快。

重点领域企业兼并重组保持活跃态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要求,钢铁、水泥、汽车、船舶等重点行业必须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既定的兼并重组目标。预计2014年,各地会继续加大企业兼并重组的推动力度,重点领域兼并重组将继续保持活跃状态。

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2014年,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南桥头堡”、“渝新欧通道”等战略构想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不会放缓,而产业加快转移也保障了中西部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

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4年,在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交叉融合将不断加速。技术突破、需求扩大、各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等保证了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4年仍将是推动工业结构加快调整的主要动力。

技术创新投入增长将保持两位数。我国研发投入多年持续增长,已位居世界前列。展望2014年,为了实现经济的再复苏,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将成为我国工业技术创新的契机。同时,产能过剩、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下等一些深层次问题也将对我国工业技术创新形成重大挑战。预计2014年,我国将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增加幅度将在18%~20%之间。

近年来,企业研发投入占全国研发投入比例一直在70%以上,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在2008年~2009年增长放缓,但自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化实施,企业研发投入仍将持续增长,预计2014年将保持良性增长态势。

建议加快落实国家扩大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抵扣范围的政策,将购买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研发装备、引进高端人才等纳入抵扣范围,提高单台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的限额;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探索建立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项目中独立承担包括研发、测试、直到大规模产业化在内的技术创新模式;建立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由企业根据创新项目需要自主决定合作对象和研发经费的分配,推进建立市场化的运转机制;鼓励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研发活动,围绕开发品种、提高质量,切实提高技术创新的投入产业效益。

2014年工业行业运行将继续分化

分行业看,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产能过剩等因素影响,钢铁、建材等重化工业的结构调整“阵痛”将无法避免,短期内将增加这些行业的下行压力。

原材料工业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预计2014年,受新型城镇化和家电、汽车等主要下游行业需求有所增加的刺激,原材料工业的投资规模会继续扩大。但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以及部分行业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原材料工业的投资增速会有所放缓。受国际经济复苏进程加快的刺激,原材料产品的国际需求将增加;在国内经济稳定增长、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下游行业需求有所增加等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原材料产品价格有望上涨,高于2013年水平。但在产能扩大和产量增加的态势下,主要原材料产品供大于求压力不减,产品价格仍存在下行风险。受益于下游行业需求增加和产品价格上涨,原材料工业的经济效益会有所改善,行业利润会呈现一定幅度增长,但钢铁、有色等部分行业受产能过剩压力较大影响,短期内仍将处于微利运行态势。

装备工业将保持稳中微降。预计2014年,受新一轮改革政策措施出台释放发展红利的影响,我国装备工业仍将平稳发展,工业增加值全年增速有望保持在13%左右。

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经营成本继续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机械工业运行仍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强劲复苏的几率不大,预计2014年产销增长速度在14%左右。从分行业来看,常规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普通机床等行业将继续处于需求低迷状态;高档机床、机器人及自动生产线需求将上扬;工程机械市场将由大起大落逐渐回归正常;农机产销增速将逐渐回落,但大型高端农机产品市场仍将产销两旺。

2014年,我国将进行汽车行业准入的改革,如果“外资与国内车企合资的公司不能超过两家,同时合资股比不能超过50%”的投资准入政策向市场开放,汽车产业格局将发生大的变化。在市场需求方面,随着中央财政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再投入40亿元补贴资金的落实到位,新能源汽车产销将迎来较快增长。同时,随着《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府治污措施的出台以及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小型车市场将迎来发展新机遇。但2014年汽车行业也会面临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以及政府限购、限行的不利影响,预计201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将与2013年基本持平,在15%左右。

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造船行业将迎来以新技术的应用和新船型的开发为前提的新一轮复苏。伴随着国际海事组织一系列新标准、新规范的出台,如新创能效设计指数(EEDI)对船舶能效和排放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船体设计制造向节能减排方向发展成为大趋势。在国内,国务院发布的《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明确了七项主要任务,也将会大大加快船舶工业化解产能过剩、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一些研发能力弱、转型慢的企业将被淘汰。同时,受海洋工程等行业发展的影响,船舶市场的需求会呈现结构性变化,LNG(液化天然气)船、节能环保型船舶、特种船舶、沿海以及内河大型船舶都将会有一定规模的需求。综上所述,2014年我国船舶工业将触底回暖,三大指标将有所增长。
 

(关键字:工业经济 工业运行 工业增速 钢铁)

(责任编辑:0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