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是一堆粮食里面又有米又有玉米又有绿豆。米不值钱,但要把玉米和绿豆挑出来非常费劲要花很大的成本和力气。”攀钢一位员工如此形象地表述分离钒钛磁铁矿面临的困难。
来自中钢协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两个月,国内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亏损28亿元,钢铁行业可能将遭遇到2000年以来最差的年度第一季度表现。依托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发展,攀钢已成为我国最大、世界第二的产钒企业,我国最大的钛原料和产业链最为完整的钛加工企业。然而,随着钢铁行业由盛转衰,近年来巨亏的事实让攀钢陷入尴尬的境地。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大德3月底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整个攀钢集团亏损50个亿,今年目标是大幅度减亏。攀钢究竟怎么了?攀钢如何重铸辉煌?对此成都商报记者日前前往攀枝花进行了采访。
钒钛分离难 就像玉米绿豆混了大米
据攀钢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攀钢具备年产铁精矿1500万吨,粗钢1200万吨,钒制品(以V2O5计)3.8万吨,钛精矿70万吨的生产能力。不过这样的数字对整个攀钢而言并没有转化成经济效益。张大德表示,让他头痛的是攀西钒钛磁铁矿是粘合体,很难分开。“就像是一堆粮食里面又有米又有玉米又有绿豆。米不值钱,但要把玉米和绿豆挑出来非常费劲要花很大的成本和力气。”攀钢一位员工如此形象地表述分离钒钛磁铁矿面临的困难。
张大德告诉成都商报记者,目前攀钢面临很多困难,比如说离目标市场远,物流成本高,“连续3年铁路运费涨价,而每涨一分钱,集团公司的运营成本一年就增加3个亿。”现在很多企业选一个钢铁厂厂址,都尽量选择沿海,因为海运可以降低整个物流成本。据了解,和鞍山钢铁对标数据,一吨钢铁产品攀钢物流成本比鞍钢高132块钱。
张大德指出,目前国家出台政策,五大产业被限制贷款,其中钢铁行业首当其冲,这也让攀钢在融资方面显得捉襟见肘。“续贷已很困难了,现在是大量开商业票据实现融资,成本非常高。去年整个集团亏损50多个亿,财务成本就30亿。”
高铁钢轨行销五大洲
“在我们的钢轨上飞驰,您可以睡得像婴儿一样”,这是位于攀钢轨梁厂的一幅宣传海报,一支支通红钢坯从攀钢万能生产线上变身钢轨,远销五大洲26个国家和地区,而国内京沪线、京津线等高速及重载铁路,也几乎都是攀钢钢轨为其保驾护航,轨梁厂因此成为攀钢旗下盈利率相对较高的业务板块。
而张大德期待这样的高精尖技术能够多一点,他表示,“科技兴则攀钢兴。再走钢铁老路肯定走不通,只有做钒钛才有重生的可能。”钒钛利用率低成为制约攀钢的短板,尽管开发利用钒钛磁铁矿的水平在国内领先,但目前仍只利用了70%的铁、47%的钒15%的钛,“通过技术攻关提升利用率,让钒钛来反哺钢铁是攀钢走出困局的关键”,张大德认为。攀钢在提升钒钛综合利用的同时也在“瘦身”减负,“攀钢改革力度很大。现在必须要坚持让员工能进能出,让干部能上能下,不能再吃大锅饭,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竞争力。”张大德表示。
钒钛是稀缺的军工材料,国际上将钛材占金属比重,作为衡量军用飞机性能的重要标志。目前,攀枝花境内钒钛铁磁矿保有储量达67亿吨,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63%、93%和全世界的11%、35%。
尽管企业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张大德还是对攀钢中兴充满信心,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2013年3月1日,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国家唯一一个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市被全域纳入其中。虽然一些企业在钒钛中下游产业上有所布局,但它们往往只在部分领域有所布局。“由于有钢铁产业的支撑,攀钢依然是钒钛产业研发最全面的、链条最完整的。”
而根据试验区的规划,攀枝花将以建成世界级“钒钛之都”为目标,到2015年钒钛产业产值力争达2000亿元,钒钛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建成全球最大、最强的钒钛产业基地。
(关键字:攀钢 钒钛磁铁矿 钒制品)